古代人说的大尖儿是什么意思,大天鹅等3万余冬候鸟北京“打尖儿”是真的吗?
网友回答
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但经考证,发现“打尖”应该是“打火”。
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11记:“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为住宿之间,乃误‘间’而为‘尖’也。谨按《翠华寻幸》,谓中顿曰‘中火’。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
这在小说和杂剧中也俯拾即是。《水浒传》第60回:“且说吴用、李逵二人往北京去,行了四五日路程,每日天晚投店安歇,平明打火上路。”《说岳全传》第8回:“当下牛皋、王贵将带来的家伙,团团的寻着些水来,叫众庄丁打火做饭。”元王实甫《西厢记·楔子》:“〔仆云〕天明也。咱早行一程儿,前面打火去。”
打尖”一词的由来
古时候,人们把在旅途中休息进食叫“打尖”。这个说法,在古典作品
中常可见到。如陆陇其《三鱼堂日记》、“(戊午四月)十七,至本家庙打
尖。”
据考证,“打尖”系“打火”之误。不知在那个朝代之前,人们将一天
三餐之中的中顿饭,因其正值日中之时,所以称为中火,后引申为旅途中之
餐曰打火。叫来叫去,不知何时何原因,又将打火叫成了打尖。
这个考证见清代福格所撰《听雨丛谈》卷十一:“今人行役于日中投店
而饭,谓之打尖。皆不喻其字义,或曰中途住宿之间,乃误间而尖也。谨按
《翠华巡幸》谓中顿曰中火。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为尖也。”
这个考证是有根据的。《水浒》中有:你母子二位敢未打火,叫庄客安排饭
来。”再有元杂剧中也多有此说。如马致远《黄梁梦》:“兀那打火的婆婆,
央你做饭与我吃。行人贪道路,你快些儿。”张国宾的《罗李郎》:“恰离
了招商打火店门儿,早来到物穰人稠土市子。”打火店是供旅客吃饭的店铺
网友回答
11月20日前后,北京迎来冬候鸟过境高峰,天鹅类、鹤类、雁鸭类,3万余只鸟儿在北京歇脚“加油”,预计将持续到12月10日左右,之后它们将南下越冬。观鸟爱好者们,可要抓紧时间了。
“今年打前站的就是灰鹤,目前数量还在上升,头些日子有四千多只,现在上升到六七千只,预计还能再增长一两天。往年最多的时候有一万多只,平均值是七八千只。大天鹅的数量到四五百只了,接近往年峰值。”李理介绍,鸟儿们落地后,先欢快地洗澡、梳理羽毛,然后去觅食。大天鹅和灰鹤种群是过境北京的冬候鸟里最漂亮、最壮观的,它们还都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在野外看到鹤类,是吉祥的象征。
紧随其后,这两天,冬候鸟里种群最庞大的雁鸭类也已经到达,数量两万多只,过两天还会增加。鸭类里,黄褐色的赤麻鸭很显眼,有1000多只;数量更庞大的绿头鸭、绿翅鸭、针尾鸭、花脸鸭,都是冬候鸟里的常客。
雁类中灰雁和豆雁数量比较庞大,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两个种群。豆雁有五六千只了,灰雁已经铺天盖地上来了,也有五六千只。其中还掺杂着其他种类,比如一小群一小群的白额雁。雁类喜欢在一起合群搭伴迁徙,雁群过来是一大片,非常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