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①。孝文帝...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10:48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①。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才,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而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赞②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然长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汉书·袁盎晁错传》)注:①峭直刻深:严峻,刚直,苛刻。②赞:用于纪、传的结尾,等于总评。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全相同的一组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为人严肃刻薄,不近人情,但是他能言善辩,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深得孝文帝太子及景帝的赏识和宠幸。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他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C.晁错的改革遭到了诸侯们的反对,晁错的父亲急忙从颍川赶来劝说他,晁错不为所动,父亲饮药自尽。不久,晁错也被斩于东市。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司马迁和班固评述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认为吴楚发动叛乱之后,晁错并不急于匡救国家之难,却想着公报私仇。B.班固认为晁错进行改革是为国家长远计,而没有看到改革给自身带来的危害。C.司马迁认为晁错当权后变更国家原有的制度,不计个人得失,是难能可贵的。D.班固认为晁错虽然没能终其天年,但其忠心可鉴,为后代人所同情。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2)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3)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B 2,A 3,A 4,C 5,(1)学成回来后,趁着向皇上报告利国利民的事,称引解说《尚书》。(2)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3)再说我担心天下的人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   提示:1题是考查一些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A项①为“宠幸、宠爱”;②为“希望”。B项①②均为“更改”之意。C项①为“屡次、多次”;②为“几”。D项①为“研究”;②为“惩处、处置”。2题考查的是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①译为“于是”;②译为“这才”。虽然翻译略有差别,但在字典里,“于是”和“这才”属于同一义项,都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况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考查意思是否相同,不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是否用相同的词。”B项①地方;②所字结构。C项①介词,凭借;②拿、用。D项①况且、而且;②暂且。3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做此类题一定要对文章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然后找出选项中似是而非的说法。本题错在“太子及景帝”,太子就是景帝。4做此类题抓住表明态度的关键语句即可。由太史公曰中“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可知司马迁对晁错变法持贬斥态度。5翻译句子要抓住关键字词。(1)题“因、便宜、书”为重点词。(2)题“数、幸”为重点词。(3)题“且”为重点词。 答案: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