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法律词典》编辑的过程,更会让你三思。前期翻译的一百五十人,全部是北大、人大、法大、社科院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这些人的英语水平要比美国研究生的入学水平还要高,且中文还要写得顺畅。这些人干了事至今一分钱还没有。复译的六十人,一个礼拜干十四个小时,一个月才四百元钱。 司法部的一位司长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部具有国家权威的词典是由一群无职无权无钱的学生和老人编辑做的,做了我们整个司法行政教育系统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 参加词典复核的有一群老人。他们是原东吴大学的高材生。在人生的路上他们是风雨飘摇,是最无助的人。一九四九年后,他们全部改行当英语教师或劳改犯,只有极少数几个逃脱。但奇怪的是,国家一次又一次地倚重这些人。 抗战胜利后,在东京审判战犯。偌大一个中国很少有人能担当得起为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讨伐元凶的角色。国民党上层十分焦急,蒋介石点名从东吴找人。结果去东京的中国检察官全部是东吴法学院的。五十年后,他们经历苦难,垂垂老矣,但国家又不得不倚重他们一次。九十年代香港法的审校多出自他们之手。因为那些英文的,过去他们熟悉的东西,今人很少知晓。老人们挣扎着在小屋里看稿,而且不要国家一分钱。国务院嘉奖来了,他们也仅仅一笑,在最后的岁月他们是不需要这些东西的。 海牙国际法庭恢复我国席位后,派谁去当国际大法官呢?又是这批人。倪征奥以八十五岁高龄就任,一直干到九十一岁,接替他的也是东吴大学毕业的李浩培,倪征奥逝世在海牙国际大法庭任内,时年九十一岁。 这批老人之中有一位叫周枬的,九十岁。他是二十年代胡适在中国公学最后的一个得意门生,比利时鲁纹大学博士,三十年代就开始写作《罗马法原论》,还兼任厦门大学法律系主任。解放后他被遣到青海师范学院图书馆,七十年代未被安徽大学收留,重返教坛。 当记者在上海一个工人居住区南昌路某号的小阁楼找到一位小老头,小老头颤颤巍巍地正在关灯。记者问,这里有一个叫周枬的吗?老头声细如蚊,我正是。那栋小楼当初全是他的,现今他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小阁楼,一部黑白电视,一个破冰箱。人家说,你为什么不去找领导把房子要回来。人家还没有说完,他连连摆手:不要的,不要的。我去商务印书馆得了一本五十年代的《现代汉语词典》。他对人家说,我去参加商务印书馆的馆庆了,得了一本书!他眼睛是那么的亮,有一种满足的光芒。他把上下册的《罗马法原论》的稿酬全捐给了商务印书馆。他病在床上半年,手颤抖,写出的字已经无法辨认。由八十一岁的老伴誊抄后交用。三十二岁的《汉语法律词典》主编拿着一些词条要他复审的时候,他竟激动得一夜未眠。他患有帕金森症,第二天昏迷过去了。醒来后他就抱着脑袋强看了两行稿子。第三天主编找到他,他无力地握着人家的手说:“对不起同学,我实在看不了稿子了。”人家说,你看几条就行了,我们把你的名字列上。他却说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否则对不起将来的读者。 记者回到北京,跟司法部的一位处长,同是研究罗马法的专家黄风说,您每年至少去一次意大利吧?出国不计其数.该风光的都风光了,包括我,想去哪去哪。可您知道周先生什么样子吗?记者说了上海的情况后,黄风足足两三分钟没有说话。后来说了一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问超不过他们,我们没有他们那一辈子的品行。我们当中可能出现学者,但出不了大家。 (节选自顾文《我说人与人》) 1.作者两次使用了“奇怪”一词,既表达文中所述现象的________(不超过6个字),也表达了文中所述现象的________(不超过6个字)。(4分) 2.文中哪几件事表现周枬超越世俗、淡泊名利的品行?(不超过48个字)(4分) 3.文中几处加粗的词语概括了周枬等“东吴”老人的命运,读了令我们心情很不平静。请谈谈你的心情和对这些老人以如此命运仍每每承担国家重托的行为的理解。(不超过40个字)(4分) 4.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方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文章在叙述人数、时间、年龄、收入、书的价格时多次使用数字,因为不用具体数字,意思难以表达充分和全面。 B.“国家又不得不倚重他们一次”,隐含着国家缺少人才,只好任用政治上并不可靠,年龄又大的东吴老人的意思。 C.周枬老人眼睛中的“满足的光芒”,源于他得到尊重、得到作为纪念品的书籍和参予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的喜悦。 D.“黄风足足两三分钟没有说话”,表现了他受到极大的震动,并且感到惭愧的自责的心理活动。 E.本文作者叙述了一批“东吴老人”的人生境遇,不仅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敬意,而且涉及了对“人与人”、“人与国家”这些深刻而复杂的问题的探求。
网友回答
答案:见详解解析: 1.不可理解;不合理、不公正。 2.①世居阁楼,不索要原属于自己的住房。 ②捐献《罗马法原论》的全部稿酬。 ③拒绝在《汉英法律词典》上署名。 3.心情——同情、尊重、敬佩。理解——超越人生、理解命运、化解恩怨、服务国家、有所作为。这是一道答案开放的题目,旨在启发学生关怀人生、理解命运。 4.A、B A项“不用数字”就“难以”太绝对,分析不当。B项“不得不”表明他们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必须任用他们,尽管从年龄、体力上说他们已不适合承担重大任务,但无“被迫”,对他们有怀疑、有保留的意思。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