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8 23:05:2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3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注释下列划线的词。(3分)

①七月既             ②正襟           ③江陵             

2.下列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凌万顷茫然哀吾生须臾

B.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寄蜉蝣天地

C.扣舷歌之抱明月长终

D.其声呜呜何为其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中,作者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与客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吟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的感觉,是一种从大自然中求得精神解脱、轻松豁达的“乐”。

B.作者借助夸张,借箫声的感人力量,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音调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C.客通过古今对比,人生短暂与自然无穷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为人生感到悲哀。

D.本赋运用的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一般理解为作者一人的化身,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网友回答

【答案】

1.①望:农历每月十五。 ②危:端正。 ③下:攻下。(各1分)

2.C

3.A

4.(1)多么广阔浩瀚,像是凭空(凌空)乘风飞去,不知自己将停留在何处。

(2)面对着江面斟满酒,横执长矛吟诵诗篇,本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解析】

1.试题分析:“望”,农历每月十五,还要记住“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月末;“危”端正,成语“危言危行(正直的话,正直的行动)”;“下”,名词作动词,攻下。

考点:此题考查课本中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能力层次为B(理解)

点评:这种题型要求学生要对所学的课本知识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对课外的文言文才有可能推敲做对。

2.

试题分析:C连词,表修饰。A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取独;B介词,被/介词,在;D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

考点:此题考查课本中的常见的文言虚词,能力层次为B(理解)

点评: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吃透教材,对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句子要牢记于心,通过对比归纳,把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掌握住,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稳操胜券。

3.

试题分析:此时的“乐”并未求得解脱,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归于豁达乐观。

考点:这种题型考查的是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点评:这一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它是指对文言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述的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它要求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的信息、次要的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主旨,做出正确的判断。

4.

试题分析:注意“浩浩(广阔浩瀚)”“冯虚(凭空乘风)”“酾酒(斟满酒)”“固(本来)”的解释,注意宾语前置句“今安在哉(在哪里)?”的翻译。

考点:此种题型考查的是文言句式的翻译。

点评:这种题型应该在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特殊句式等基础上正确理解本句话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翻译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