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4:53:17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童仆??如也。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君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史记 ? 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中戚里:京城皇室外戚居住的地方。②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车驾。 1.下列语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宫门阙,必下车趋       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B.见路马必式焉          式:同“轼”,手扶车轼表敬。 C.虽燕居必冠           燕:同“宴”,安逸、闲适。 D.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语迟钝,寡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万石君之谓邪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①因长老肉袒固谢罪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C.①若能从我乎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      ②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万石君出身低微,十五岁初侍高祖,因为端庄有礼,虽无才能却颇受汉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中大夫。 B.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是一种褒扬。这是针对石奋父子五人所受恩宠及官阶俸禄说的。 C.文章表现石奋父子为官治家的恭敬孝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臣们谨小慎微而又惶恐的心里。 D.司马迁认为石奋品行忠厚,善于教化而不苛刻,做到了孔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 4.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君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②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网友回答

1.A(“趋”应理解为“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2.C(A项中“之”,①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的“因”,①通过,经由;②乘,趁机。C项中的两个“若”都是人称代词“你”。D项中的“以”,①因为,②在) 3.A(A项中官至“大中大夫”是孝文帝时的事情,与汉高祖无关) 4.  ①孔子有句话,“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努力”,恐怕就是说的“万石君”这样的人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峻却能成功,不苛刻即能使局面安定。这可以说是努力按照孔子说的标准去做了。    ②子孙有错误,不责备,(但是)不上正座,面对食案不吃饭。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