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畜集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4:56:0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待漏院记 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①,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②启行,煌煌火城③。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④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⑤,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⑥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玩器,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土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⑦,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⑧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选自《四部丛刊》本《小畜集》 【注解】①品物:万物。亨:通达。②相君:对宰相的敬称。③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④兆民:百姓。⑤灾眚:灾祸。荐至:接踵而至。⑥厘:矫正。⑦慆:长久不绝。⑧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 1、下列四个选项中,不能使国家安定太平的一项是( ) A、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B、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 C、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D、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从天道到圣人,从自然到社会,从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以古论今,步步深入, 环环相扣。起笔以“德”字作为全篇立论的依据,给人以凛然感。 B、文章通过对贤、奸、庸三类宰相的描述和评判,表达了作者公正无私,勤政安民的吏 治主张,富有进步意义。 C、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待漏院临朝前的大臣们的不同心态进行对比,颂扬了敢于直 谏的贤相,鞭挞了谄上欺下的奸臣,指责了碌碌无为的庸员。 D、尽管本文“似箴似铭”、“非骈非散”,但都继承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具有 平易晓畅,结构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特色。    

网友回答

1:D 2:A 1 权臣营私弄权,混淆皇上视听。 2 以“勤”作为立论的依据。 参考译文 :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天吏在疏通运行它的元气。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宏扬了皇帝的教化。由此可知,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是取法于天的缘故。自古以来善于辅佐国君治理天下的相才,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况且早起晚睡,侍奉国君,卿大夫尚且如此,更何况宰相呢! 朝廷从建国初期就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右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表示要辛勤料理政事。当那宫殿望楼微见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已起身赴朝,辉煌的灯光将皇城照耀得光亮通明。宰相的车驾来到,鸾铃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时宫门未开,玉壶里的更漏水还在不停地流滴。于是,宰相撤除车上的逢盖,下车后在待漏院里休息。在等候上朝的时刻,宰相大概在思考问题吧? 他或许在想,老百姓还没过上太平日子,应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来归附;战火未息,用什么方法来平息;田园荒芜,怎样让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怎样推荐他们;奸诈的小人在朝掌权,我怎样贬斥他们;六气不能调和,灾祸接连发生,我愿意辞去相位向上天祷告来消除灾殃;五种刑罚运用不当,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请求修养德行来矫正它。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说出了心理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国家的政治风气因此清明平静,黎民百姓因此富裕安乐。如果能像这样,那么统领百官,享受优厚的俸禄,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他或许在想,私仇还没报复,考虑怎样将仇人赶走;旧日恩情尚未报答,考虑怎样使恩人荣耀;奴仆美女金玉丝绸,怎样才能搜括到手;香车骏马古玩珍器,怎样才能巧取掠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就要尽力提拔他们;正直之臣说直话顶撞我,我就要尽力贬谪他们;春、夏、秋三季都有报告灾情的,皇上面有愁容,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官员滥用王法,国君听到了怨言,我便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欢心。满脑子私念纷至沓来,坐在待漏院闭目养神。宫门开了,皇上时时环顾四周。宰相进了谗言,皇上被他迷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像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应该的。 因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政权,亿万人民的性命,系在宰相一人身上,难道可以不谨慎吗?还有那种既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跟着群臣一道上朝,又一起退朝,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一心想保全身家性命的宰相,也是不足取的。大理寺小吏王禹偁撰写此文,请求刻在待漏院的墙壁上,用来劝诫那些执政的大臣。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