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不下去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18:47:25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为什么看不下去文/刘琼  ①不少人都说,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看不下去”。坦率地说,不是因为这部电视剧有多么糟糕——与充斥荧屏的垃圾剧相比,创作上也下了工夫,主创人员还算有“追求”,表演也有可圈点之处,而是因为,文化心态浮躁的今天,还不是翻拍经典原著的时机。  ②老舍是京派作家的代表,老舍作品是京派文学的标杆,《四世同堂》又是作家本人最满意的作品,欣赏《四世同堂》如何能脱离“京味”而单单去品尝情节?然而,老舍笔下的京派文化及京派人物,现实生活中已是无迹可寻,这个时代的导演和演员对此更是渺不可闻。没有生活,哪有艺术?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至于演员的北京话说得不地道,小羊圈胡同的北京味不浓,那都是细枝末节。元秋的“大赤包”为什么被批为“漫画夸张”?不是不“典型”,不“鲜明”,而是不真实,不贴切。1985年林汝为版的《四世同堂》,主创队伍几乎都是“旧时代过来的浸淫于京城文化的演员、艺术家”,举手投足都姓“京”。20年后的今天,演员的功力不行,文化积累不对接,年代有隔膜,这些客观因素足以消解了老舍原著的文化底蕴。  ③《四世同堂》故事处于宏大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之中,但是主创人员却不能很好理解这一“国恨家仇”,更无法复现“前朝旧事”,“重整河山待后生”还怎能唱出苍凉和破金裂帛味儿?  ④因此,新版《四世同堂》的导演汪俊说只能以“决裂”的方式“再创作”,这是聪明的,也确有创造性。但是,拍出来的东西的确不是老舍的《四世同堂》,也不是观众的《四世同堂》。  ⑤经典作品翻拍当然不讨巧。记得当年林版《四世同堂》刚出来,请老舍的夫人胡絜青看片,老太太看完一声没吭。不过,绝大多数观众买账,于是流传成经典。今天汪版《四世同堂》老舍家人是否看过,看过又作何反应,不得而知,但是如果连观众都“看不下去”,可就惨了!  ⑥无论如何,要向主创人员致敬,毕竟挑战经典不易,何况还要考虑先入为主的鉴赏心理,考虑影视剧的商业生存环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探讨经典翻拍的一些“技术”问题,比如文化情怀。汪曾祺的小说那么淡,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那么边远,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京派文化那么精妙,抗日背景那么深邃,为什么影视呈现如此单调,非得淡去“文化”,深化“偶像”?(选自2009年5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2.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3.请你概括出新版《四世同堂》“看不下去”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4.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旧时代过来的浸淫于京城文化的演员、艺术家”,举手投足都姓“京”。________________5.第⑥段中一连串的问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文化心态浮躁导致翻拍的电视剧《四世同堂》“看不下去”。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作用:有理有据,一目了然地指出汪版《四世同堂》翻拍的失败。  3.演员缺乏文化底蕴,与作品反映的年代有隔膜;主创人员不能很好理解故事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国仇家恨的主题,作品不能传达苍凉、凝重的氛围;主创人员忽略了人文情怀。  4.林版的《四世同堂》主创队伍大都经历过旧时代浸淫,更了解生活,有着真实强烈的时代体验,对作品能产生情感的共鸣。此外,他们生活在北京,说话、做事、情感等一言一行中都透漏出浓烈的北京味,所以说举手投足都姓“京”。(言之有理即可)  5.情感:呼吁主创人员挑战经典时,一定要融入人文情怀,关注原著的文化底蕴。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