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傩堂戏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18:47:18

贵州傩堂戏  傩堂戏,又称为“傩愿戏”、“傩戏”、“杠神”、“冲傩”等,是覆盖面最广的一种民间信仰戏剧。在贵州,主要流传于黔东、黔北、黔南等地的土家族、汉族、苗族、仡佬族、侗族、布依族村寨中。其中,尤以德江、思南、沿河、松桃、印江、道真、石阡、务川、岑巩、遵义等县市最为丰富。  傩堂戏可算是多元文化混合的结晶,既有民间传统的祖宗神灵与巫教的崇拜,又杂糅道教、儒教、佛教的一些信仰,神谱显得庞杂、紊乱,并逐渐成为与民间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娱神、娱人的信仰活动。正因为有民间如此丰厚的信仰沃壤,所以,傩堂戏世代流传不衰,成为中国最具生命力的民间剧种之一。  傩坛的主神为傩公、傩母——“东山圣公”、“南山圣母”。传说为洪荒之后再造人烟的始祖伏羲与女娲。他们的出现大约在唐代,比远古驱傩的主角——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的方相氏要晚一两千年。傩公、傩母的出现,标志“乡人傩”逐步走向寻常百姓家,成为保护神和生育崇拜的偶像。  傩公、傩母多为圆雕偶像,配以头冠、耳翅,有的可以拆卸;造型端庄稳重、慈祥和蔼。从开始击锣敲鼓迎接圣驾起,傩公、傩母便被安放在神坛正中的米碗中,一直等到冲傩结束,送神、安神之后,才用红布分别将二者包裹存放。在农村百姓眼里,那些“三清图”上的众多神祗都是虚无缥缈的,只有傩公、傩母才是与人类社会及个体家庭有直接的联系。傩戏的传承者正是利用人们这样的心理,把傩堂戏推向家家户户。  龙公,亦称“龙神”,是虚拟的自然神化身。贵州思南的龙公是人形面相,而贵州务川的龙公则是龙头形象。在傩堂戏中以东海龙王的身份出现。  山王,即山神,传说是盘古王的化身,双耳刻一对报耳神是其最显著的造型特征。山王在傩堂戏中的职司是找回主人家失落的魂魄。  开山,也称“开山猛将”、“开山莽将”等,是傩坛重要的神。他凭借斧头横扫东南西北中的五方鬼怪、十方邪恶,为各路神祗开路。相传开山是崔员外之子,怀胎十年方出生。开山自述身世的唱词中更是把自己描绘得神气无比:“开山猛将生得恶,一对獠牙一对角。开山牙齿颠倒颠,晒干牛皮嚼九斤。一顿要吃三斗三升炒谷米,八十斤肥羊囫囵吞。嚼骨犹如吃炒豆,只见肋骨两边分……檬子树上去擦痒,皂角树上去安身。有脚行去三千里,反身转来关大门。”(摘自黔途网)1.为什么说“傩堂戏可算是多元文化混合的结晶”?________________2.请列举出贵州傩堂戏里的主要角色形象。________________3.在贵州傩堂戏中,你认为哪个角色最受人们喜爱?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4.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5.生活中,你接触过哪些民间戏剧?请就你熟悉的一种,作简要介绍。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既有民间传统的祖宗神灵与巫教的崇拜,又杂糅道教、儒教、佛教的一些信仰,神谱显得庞杂、紊乱,并逐渐成为与民间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娱神、娱人的信仰活动。  2.傩公、傩母、龙公、开山等。  3.傩公、傩母。因为在农村百姓眼里,那些“三清图”上的众多神祗都是虚无缥缈的,只有傩公、傩母才是与人类社会及个体家庭有直接的联系。傩戏的传承者正是利用人们这样的心理,把傩堂戏推向家家户户。  4.逻辑顺序,文章按照贵州傩堂戏的名称、分布以及主要角色特点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5.示例: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之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