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8 23:07: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共17分)

目 送

龙应台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⑵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眼光和我凝望的视线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⑶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很明显地,他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⑷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⑸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⑹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对面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⑺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⑻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⑼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⑽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⑾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⑿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在第⑵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2.根据作者的情感,分别解释文中画线的两句话的深层含义。(4分)

①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2分)

②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2分)

3.本文在第⑺段和第⒀段,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4.下面是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本文的领悟与评价也各不相同。请你参考这些说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目送”这一行为及其寄托的情感作出领悟和评价。

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不少于80字。(5分)

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儿女心!——《目送》真实!

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

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

 

网友回答

【答案】

1.①表现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之情;

②写出孩子初涉世时的胆怯、弱小,与后文对比,为表现孩子心理、情感随成长发生变化作铺垫。

(或者:②写孩子初涉世时的胆怯、弱小,为下文写他长大后内心的闭锁、渐行渐远作铺垫。) [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个要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2.①分手时,面对已然长大的孩子(1分),母亲深情涌动,而孩子却不为所动(1分)。

②孩子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1分)和母子之间的隔膜(1分)。

3.①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1分),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1分)。

②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③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

[评分标准:第①点2分,第②点1分,第③点1分。]

4.评分标准:①观点。②阐发与分析。③语言表达的通顺、连贯、精彩。

【解析】

1.试题分析: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在第⑵自然段,所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写出了孩子初涉世时的胆怯、弱小,与后文对比,为表现孩子心理、情感随成长发生变化作铺垫。在内容上又表现出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现代文大阅读中的作用题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结构,看某句或某一部分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在开头就是“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总领下文”等;在中间就是“承上启下”;在末尾就是“总结全文”等。二是内容,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2.试题分析:第①小题要体现出“长大的孩子”,“母亲的深情”和“孩子的忍受”;

第②小题要体现出:“内心的失落”,“母子的隔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一句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2、 根据句式结构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是语义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常常落在其中一个分句上。 3、 根据句子的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如: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尾括句往往作总结,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提示下段内容。 4、 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关注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相邻句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5、 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扣住修饰语,往往能够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意。 6、 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运用一些警句的真正目的。 7、 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句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揭示记叙文主旨的作用。

3.试题分析:文在第⑺段和第⒀段,两次写到同一段话,都是为了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点评:“好处”也相当于“作用”,所以,该题也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

4.试题分析:只要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目送”这一行为及其寄托的情感作出领悟和评价,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