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留侯世家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4:08:37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9-12题。   (一)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二)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柯、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间:中间 B.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 :约定 C.取而葆祠之                       葆:通“宝”,珍贵 D.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             计:估计,料想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②且为之奈何     B.  ①取而葆祠之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C.  ①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②木欣欣以向荣     D.  ①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张良“能有所忍”品性的一组(  )    ①良殊大惊,随目之   ②五日,良夜未半往      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④彼其能有所忍也     ⑤良因怪之,跪曰:“诺。”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文都着眼于“忍”。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 B.张良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每当伏日和腊日都亲自祭祀它。 C.司马迁记叙张良事迹时,加进了传奇性描写,增添了神秘色彩,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己相信鬼神和天命的看法。 D.苏轼从人事与写实的角度看待《史记•留侯世家》的传奇情节,否认了神怪之谈,更令人信服。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3分)                                                            ②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3分)                                                            

网友回答

9. A.(“间”闲暇 ) 10. B(A中的两个“为”分别为连词“因为”和动词“做、对待”; C中的两个“以”分别为介词“凭借”和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D中的两个“于”分别为介词“在”和“向”;B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11.B(①句表现了张良对老人言行的惊讶,而非隐忍。④句是圯上老人希望张良能隐忍,而不是表现张良具有隐忍的品性) 12.B(伏腊祭祀时,张良已死)    13.①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后,就跪着替他穿上。(第1个和第3个“履”是为动用法;业:已经,…之后;因:于是、就。每个得分点1分,共3分) ②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能说不是天意吗?(离:通“罹”遭遇;数:屡次;功力:建功效力;每个得分点1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