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万历皇帝,以及万历三大征、万历新政?

发布时间:2019-09-16 14:43:22

如何评价万历皇帝,以及万历三大征、万历新政?

推荐回答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庙号的故事:  之所以庙号神宗,关于这个庙号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他怠政二十多年,“神龙见首不见尾”很“神”,国家居然没亡,,有点像现在的流行语“神人”,但是这不像礼官的作风,同样也没有这个胆量调侃先帝,挑战皇家权威。  二是”神“是对进行过改革的皇帝的称谓,有力证据就是北宋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赵顼[xū],庙号也是神宗,这个说法的学理性就要强多了。  根据《谥法》  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道化宜民曰神;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 。  人物评价:对万历皇帝的评价可以分三个时期,总结起来就是明神宗是个演员,演到最后入戏太深无法自拔。  1,在江陵柄政期间,大明帝国效率空前提高,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可以说是明代为数不多的有作为的皇帝。  2,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后并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更没有权臣当政,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万历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都有反应,表示虽然忽略一般朝政,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明神宗其实是个演员。  3,万历后期,朱翊钧荒怠,导致朝内党争不断,最终为明王朝种下恶果。  万历三大征  指明神宗万历帝(1573年~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宁夏之役自1592年(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  朝鲜之役第一回冲突自1592延至1593年(万历二十至廿一年);  第二回冲突自1597延至1598年(万历廿五至廿六年)。  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万历廿七年至廿八年)。  影响及评价  “三大征”同样维护了中国西南、东北、蒙古地区的利益,避免了国家分裂,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大明王朝的统治,践行了明太祖坚决抵抗外侮的祖训,可以说这三场大仗是不得不打之战,是维护华夏之战。《明史》中对”三大征“的评价,有清人自我维护之嫌,亦不能尽信。  三大征明军虽均获胜,但军费消耗甚巨,对晚明的财政造成重大负担。  万历新政(本着正面评价的原则来说,纯属个人观点,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持不同观点的,有兴趣可以参考《万历新政:张居正的改革》)  改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也就是考成、清丈土地、一条鞭法。  1,考成法——是一项影响后世的法令。  2,精简官僚机构,清查土地,国家税源广开。  3,青史留名的“一条鞭法”(当然这条法令在嘉靖朝就开始实施),其核心是度地而税,穷人的负担不在沉重,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盛世已经出现。一次伟大的税费改革时期。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