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朗读者》

发布时间:2019-09-16 15:07:23

如何评价《朗读者》

推荐回答

《朗读者》是德国当代作家施林克的一部不足十万字的小小杰作。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读这部作品。最为外在并最为宏大的,当然是反纳粹的层面。作者在这个层面上有不少重要突破:他写出了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那种生死由之、一切不为所动的麻木状态,也写出了法西斯军人在大批杀人时丝毫不投入感情的“工作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是要将人性从人的身上抽离后才可能实现的,当事人越冷漠,我们今天读来就越感到震撼与可怖。小说还写出了历史评判对于不同的个人往往会“见林不见木”的缺憾,也写出了下一代人对于前一代的罪行那种承担与厌恶相交织的尴尬。这都是独到而深刻的。第二个层面是关于汉娜的选择,我以为它在小说中的分量一点也不低于对纳粹的反思。汉娜是个极有个性的人,美丽而又勤奋,努力工作并充满生气,她还是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有极高的审美感悟力。然而,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她一再以命运作抵押。当她宁可被判重罪时,“我”想要救她,差一点就向审判长说了真相。但在此前他与研究哲学的父亲有过一段对话:“你还记得吗?你小时候,每当妈妈给你讲些其实是为你好的话,你是如何大发脾气的?……但是对大人来说,我绝对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可以代替别人做决定,而推翻那人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做法。”“即使他们自己后来也觉得,那样做原来更幸福,也不该强加么?”他摇摇头:“我们现在不谈幸福,我们是在讨论尊严和自由。”“我”终于没有代她说出实情,虽然他明知这么做的代价。其实单是汉娜的选择,就足以写成一部长篇,她的悲剧正是自我选择与时势所迫共同造成的。在本质上她是善良的,但她的选择让她成了另一种人。人的各种选择,其原因本来就不会相同,有些就是离奇的甚或微不足道的,人生和历史的偶然性与复杂性,往往即由此而来。存在主义哲学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的由选择造成了存在,而不是由本质造成了存在;相反,存在又反过来规定了人的“本质”。汉娜正是这样的典型。第三个层面,便是“我”与汉娜的爱情关系,或推而广之,泛指一切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书中分量最重的层面。为能单刀直入,我借用存在主义的另一句名言:“他人是地狱。”小说写了“我”与汉娜的相爱,但他们最融洽的时候,恰恰是相互并不了解的初始阶段。当越来越了解对方时,就都开始回避亲密的交往了。当然,他们也希望对方能向自己坦陈一切,而自己的秘密却不愿交出去。汉娜识字以后,设法找来各种关于集中营的书,她在反思,但她不愿和“我”多说。她告诉他:“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就是人家不了解我……你明白吗,如果没人理解你,那么,也就没人能要求你讲清楚,就是法庭也不可以要求我。不过,死掉的人却可以,因为他们理解我。”她每天晚上都在和死掉的人,当然也和书中的人对话。对于活人她已经不抱希望。在她识字后的一两年里,也曾那样天真地渴望过他的回信,因为她终于克服了一生的最大障碍,而从文学中她也早已体验过文字表达人心的力量了,可回信终于没有来。这使她由失望而绝望,此后,她不再锻炼,不再爱清洁,开始暴饮暴食,人也迅速衰老了。她在他去接她出狱的当日自杀,可以看作她对所爱的人的一种报复,也可以说是她对于未来的亲密交往的恐惧和绝望。存在主义是一种对外部世界感到绝望后转而从一己的选择中寻找心灵出路的哲学,它对他者间的交往未免看得过于黯淡,但在揭示人性的弱点上却又异常深刻。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