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节之后必有孝子。孝子克家,多成义士。何则以性相感未有不相深于苦中者也。”怎解?

发布时间:2019-07-31 11:33:04

“苦节之后必有孝子。孝子克家,多成义士。何则以性相感未有不相深于苦中者也。”怎解?

推荐回答

节妇的后代中一定有孝子(守节困窘,家贫出孝子),孝子能承担家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多成为出财布施,慷慨乐助的义士(自己有过苦难的经历,悯孤惜寡的同情心更强)。为什么秉性相互感化没有不在苦难中更容易深入的呢——节妇和孝子在苦难的生活中相互感化促成,由母亲的节 感化出儿子的孝,这就是“以性相感”,节、义都是大德,如果没有苦难生活的促成,感化就难以深入,这叫“困境造贤人”,这段话最后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必须是困境下才能造就贤人呢?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