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呕吐哕病证探讨

发布时间:2019-08-04 10:43:56

黄帝内经》呕吐哕病证探讨

推荐回答

时间:2017-08-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红斌

呕吐哕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上冲的一类病症,其中,呕吐为呕出胃中食物、痰涎和水液,或仅有干呕恶心;哕,又称呃逆,是指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内经》论呕吐哕,虽无专篇加以阐述,但散见于各篇中的有关内容已十分丰富,基本涵盖了病症名称、病因病机、病症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诸多方面,从而对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列“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产生重要影响,也对后世医家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名】 《内经》论呕吐,有单称呕,或单称吐,也有称呕逆、呕涌,或呕吐并称者,更有—篇中兼见称呕、吐和呕吐者。如《素问·举痛论》有“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的描述,《素问·气交变大论》有“胁痛而吐甚”的描述,《灵枢·经脉》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的描述,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食则呕”“诸呕吐酸”“汗发呕吐”“口糜、呕逆”的描述。总体而言,由于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作,难以截然分开,故归属同一病症,统称呕吐。 对于呕吐的内容物,《内经》中除少部分见到“胆汁”“酸”“苦”等记载以外,大多均未明确列出其内容,可见《内经》对于呕与吐的病症概念区分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界限,更多的仍是着重在字面意义上的描述,其中所论及的呕,也包含了干呕、恶心的症状在内。因而,后世所谓的有声有物谓之呕,无声有物为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的论述,当是针对《内经》呕吐病名的发挥。 

《内经》论哕,多数情况下单称为哕,偶则见有哕噫连称者。如《灵枢·口问》有“肺主为哕”的描述,《素问·三部九候论》有“必发哕噫”的描述。噫,后世多指嗳气—证,但《内经》中“哕噫”合称其义偏重于哕,乃指胃逆之气动膈冲肺所致,表现为呃声连作,不能自制。故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曰:“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 《内经》对哕的论述,也常与呕吐并见,或者作为症状表现出现在同一病症之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唾出清水,及为哕噫。”说明呕吐哕三症主要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在临床上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合并发作,属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的常见病症。

故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单列“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一篇对其作了专门论述,也对“干呕哕”“哕逆”“哕而腹满”等病症的辨治确立了规范。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也有将哕引申为干呕,或称为呕哕者,如王好古《此事难知·阳明证》曰:“哕属少阳,无物有声。”王焘《外台秘要·卷二》有“伤寒呕哕方”的描述,可以说都是在《内经》基础上的演绎。 【呕吐哕的病因病机】 《内经》对呕吐哕病因病机的论述已较为全面,其内容涉及六淫外感病邪、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以及寒热虚实、脏腑失调等,给后人以深刻启迪。 外邪犯胃 《内经》认为六淫外感病邪侵犯机体,或直中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或动膈冲肺即能引起呕吐哕。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厥阴司天,风淫所胜……食则呕”“少阴之胜……炎暑至……呕逆”“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太阴之复,湿变乃举……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的描述,分别论述了风、寒、暑、热、燥、湿邪致呕的各种情况并且指出因感邪之异,而有呕酸、呕苦、唾吐清液等的不同临床表现。 外邪致哕主要有寒邪和热邪二类,如《素问·宣明五气》云:“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如寒邪侵袭胃腑,胃中逆行之气可循经脉上冲于肺,以致肺胃之气不能通降而致呃逆;或因火热病邪侵犯胃腑,或阳明邪热郁结于中可致胃失通降,气逆冲上,扰动胸膈而致呃逆。 情志失调 恼怒久郁,情志怫逆,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或肝胆不利,胆气上逆可致胃气上逆,胃中食物、痰涎以及胆汁上溢呕出;或因气机不利,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动膈而发为哕。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其中尤以肝郁脾虚病机为多见。 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温凉失宜,五味偏嗜,或过食肥甘、醇酒辛辣,以及误食不洁之物,以致伤胃滞脾,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生呕吐;或因饮食不当,进食太快太饱,过食生冷,以致胃气上逆,上动于膈,气逆冲喉,则可致哕。如《灵枢·五味论》云:“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灵枢·上膈》云:“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灵枢·玉版》云:“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以及《灵枢·口问》云:“人之哕者,何气使然……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提示饮食不节是呕吐哕发病的重要原因之—,而其病机则总不离乎“物盛满而上溢”(《素问·脉解》)。 脾胃虚弱 脾胃素虚,病后体弱,或劳倦过度,耗伤中气,或饮食情志所伤,脾胃后天失养,以致脾胃虚弱不能盛受水谷和主持运化,脾虚不能化生精微,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逆动膈而致呕吐哕。如《素问·刺疟》云:“足太阴……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