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4 10:43:56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病深者,其声哕。”《素问·三部九候论》云:“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虚哕的发生常出现在病情深重危急之际,多因患病日久、重病或因病误用吐下之剂,中气虚耗,脏腑精微亏损,胃阴枯竭,脾肾大败以致胃失濡润,肾失固摄所致。临床上如脾胃气虚可见呃声低弱无力,时作时止,兼见面色无华,神疲倦怠,食少纳呆,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等;胃阴不足则见呃急促,不相连续,兼见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肾气亏虚可见呃声微弱,时断时续,兼见腰膝酸软,二便不禁,四肢不温,均提示病情危重。 【呕吐哕的治疗及预后】 《内经》对呕吐的治疗及预后论述不多,但针对哕的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论述已较全面,给后世以诸多启迪。 呕吐的治疗及预后 对于呕吐的治疗,《内经》并未提出具体的方药,而多以临证常见症状出现在针灸治疗的兼症与禁忌症中。
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素问·刺热》云:“心热病者……烦闷善呕……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者……欲呕、身热……刺足太阴阳明。”提示呕吐作为胆病、热病的兼症之—,可以通过针灸疗法进行救治。又如《素问·刺禁论》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则指出针刺治疗不可中伤胆胃脏腑经气,使胃气上逆,胆气不降而加剧病情。 哕的治疗及预后 哕的治疗,《内经》提供了3种外治方法。《灵枢·杂病》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张介宾注曰:“用草刺鼻则嚏,嚏则气达而哕可已,此一法也;或闭口鼻之气使之无息,乃迎其气而引散之,勿令上逆,乃可立已,此二法也;又或以他事惊之,则亦可已,此治哕之三法也。
”作为肺胃气机失调的新发哕证,《内经》提供的外治方法简便易行,切合应用,特别是“无息而疾迎引之”的方法,用以自我救疗,很是有效。此外,对于哕证频作,呃声不断,难以自制,则必须从病因病机分析入手,辨证选择相关经脉,应用针刺方法进行救治。如《灵枢·口问》云:“人之哕者……补手太阴,泻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这一治疗思想,也对临床应用具有—定的指导意义。 对于哕证预后转归的认识,《内经》认为需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病因病机进行判断,如属于偶发新发的普通寒热哕证,通过辨证论治大多可以有效治疗。病情危重,或大病久病,或因病误用吐下之剂而出现的虚哕证,临床上多表现为呃声低弱无力,或急促断续,如热病汗不出大颧发赤之哕,以及七诊(脉来独大、独小、独迟、独疾、独寒、独热、独陷下)之候的哕证等,则预示机体胃气衰败,五脏真气耗竭,病情深重,预后较差。(郑红斌) (摘编自中华中医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