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31 09:18:51
碎石桩施工前预留地基土方厚度多少?在线等
工程概况
本工区按设计共 DyKxx034~DyKxx300、DyKxx700~DyK3000 两段及DyK34xx0 涵洞均需采用碎石桩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其中 DyKxx034~DyKxx300路基碎石桩设计桩长 1xxm;DyKxx700~DyK3000 路基碎石桩设计桩长 9m;DyK34xx0 涵洞设计桩长 6.5m,桩径 80cm、间距 1.6m桩位布置形式均为等边三角形布置,共计 7645xx 延米,处理宽度为坡脚外 xx.0~3.0m,桩顶铺设一层 50cm厚的碎石垫层。 碎石桩的施工顺序,应从中间向外围或两侧进行。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工点范围内地下水为潜水,主要受地表水及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埋深 xx~3m。
第一层:粉质粘土,分布于地表,褐黄色,土质较纯,厚 5~8m,软塑~硬塑。II 级普通土。
第二层:含淤泥中砂,分布于粉质粘土与圆砾土之间,厚 xx~3m,灰黑色,砂质不纯,含有机质,饱和稍松。
第三层:圆砾土,下伏于中砂,厚度大于 5m,饱和,中密。
二、施工方法
2.1 加固原理 沉管碎石桩是在振动锤的振动作用下,把套管沉至规定的设计深度,套管入土后,挤密套管周围土体,然后向管内投入碎石,再使碎石排入土中,分段振捣密实,形成较大直径的碎石桩,并将桩间土体进一步挤密,经多次循环后既成完整的碎石桩。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并防止砂土液化。
2.2 施工方法
2.2.2 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根据设计本线碎石桩桩体原材料选用一定级配且不易风化的碎石或砾石,粒径宜为 20~50mm,含泥量不得大于 5。 每工点施工前按照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待工艺试验桩经检验满足设计和质量要求后,并报监理单位确认后,进行大面积施工。 根据设计资料绘制碎石桩布桩图,并注明桩位编号及施工说明。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进行现场桩位放样,做好标志桩。 确定施打顺序:施工顺序采用跳打形式,并由外缘向中心进行,相邻两根桩必须采用跳跃间打。
(2)场地准备 原地面清理、整平,并进行桩位放样。
(3)机具设备准备 碎石桩机、发电机、卷扬机等设备应经检查、维修,保证成桩过程顺利进行。 检查电源、线路,并做好照明准备工作。
(4)人员准备 配齐所有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并对所有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安全交底。
2.2.3 碎石成孔作业内容
(1)钻孔作业 在施工准备完成后,由钻机操作手按照放样桩位负责钻机正确就位。就位后,把桩管及桩尖对准桩位,桩靴闭合。启动振动器,在钻进过程中,由钻机操作手负责桩机正确操作并对土层变化情况做好原始施工记录。并按技术交底要求钻至设计标高。
(2)投料成桩作业 把桩管压入到设计深度,通过料斗向桩管内投入规定数量的砂(或碎石)料;边振动边拔管,拔至设计或试验所确定的高度,同时向套管内压缩空气使砂(或碎石)料从套管内排出;边振动边下压沉管至设计或试验确定的高度,将砂(或碎石)料挤压密实;停止拔管后应继续振动,一般停拔悬振时间为 1020s;再一次向桩管内规定数量的砂(或碎石)料,重复循环施工至桩顶。
(3)碎石桩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流程见“碎石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碎石桩工艺流程图 测量定位 桩机就位 复测桩位 开始振动沉管 边沉管边灌卵石至设计深度 边拔管、边振动、边继续灌卵石 复打振动沉管 灌卵石 边拔管、边振动、边继续灌卵石 振动拔管 成桩
(4) 根据施工前试桩试验,得出的施工参数及经验,采用反复压、拔管法施工时,套管下压高度如图 3,碎石桩形成后,必须大于中密状态N63.5≥10。
(5) 当实际灌注碎石量没有达到设计用量要求时,应在原位将套管打入,补充灌碎石后复打一次,桩体在施工中必须保证连续密实。
三、试桩施工
1、机械就位安装桩机时保证其垂直度偏差不大于 1.5,并准确对位。根据设计桩顶标高与地面高程的关系,在套管上画线标明桩顶和桩底的位置,以保证其深度。并在桩管内首先加入 1m 桩长的碎石,灌入量为m3。
2、开动桩机,套管下沉到设计高程后,通过套管上的加料孔,用料斗向桩管内灌入 1m 桩长所需碎石量m3。
3、每次拔管高度控制在 1m 左右,拔管速度控制在 1m/min 左右,压管高度在 0.5—0.6m 左右,然后控制振动均匀。在下次拔管前灌入碎石,以 1m 桩长所需碎石量m3 作为控制参数。
4、依次拔管、压管、振密和加入碎石。
5、严格控制拔管和压管高度,控制振动时间,保证振动均匀,直至达到设计桩顶。成桩后其孔口表面应有少量碎石堆积。
6、关机,移动桩机到一桩位。四.施工控制要点 做好施工场地的地面排水工作,保持施工场地的干燥。桩体材料选用的卵石含泥量不得大于 5,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50mm。 3 投料量及灌注次数要严格按施工工艺控制,每根桩投料量约为 4.5m 分六次灌注。填料要坚持“少吃多餐”的原则。 提管时,机长与指挥工应注意力集中,相互配合,确保反插深度及留振时间准确无误,保证成桩直径及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机长除保证设计成桩深度外,还要注意地层的变化,根据电流大小,确认实际沉管深度。
4.1 现场质量控制
①施工中主要是检查桩长、桩位、桩径、垂直度等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对每批进场石料,应做抽样送检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使用。
②采用圆锥动力触探方法检测(N63.5)桩身密度,自桩顶以下 xxm 开始记录,施工单位检查 xx,且不少于 xx 根。碎石桩采用平板载荷试验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应不小于 150KPa,检验频率为总桩数 xx‰。
③严格控制现场施工。安排技术人员现场 xx4 小时值班,负责检查、控制现场施工及技术标准,严禁违规操作。
4.2 质量检测标准
碎石桩的间距、桩径、垂直度允许偏差及检验标准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施工单位检查数量 检验方法 1 间 距 ±100mm 抽检 5,且不少于 5 处 尺 量 振动法 -xx0mm xx 桩 径 ±100mm 抽检 5,且不少于 5 根 尺 量 锤击法 -50mm 3 垂直度 1.5 抽检 1,且不少于 3 根 经纬仪或吊线测桩架倾斜度五、施工注意事项1、应选用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施工设备。2、确保桩长达到设计要求的控制方法。
(1)地质复核 每个地段正式施工前,进行地质探测复核,通过土样与设计地质情况进行比较,对碎石桩的加固深度进行确认和调整。
(2)机械状态 当钻进硬层后,钻进速度缓慢,机具晃动很剧烈,可认为已达到硬层。
(3)与设计桩长比较 施工前,通过设计中的横断面图和纵断面图确定每根桩的设计桩长,在钻进过程中,以设计桩底标高为控制点,通过钻机上的刻录线判断其钻进深度,与设计桩长比较。
3、确保碎石桩实际桩长进行硬底层的检测应以地质复核探测桩及土样鉴别控制为主,以电流梯度值及突变值为辅,结合操作者的实际经验予以判断。
4、施工前必须通过精确测量放样确保桩位满足设计要求,确保成桩后桩位偏差50mm.5、桩身质量控制措施:
(1)振动法施工应根据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严格控制拔管高度、拔管速度、压管次数和时间、填碎石量、工作电流,保证桩体连续、均匀、密实。
(2)施工中应选用适宜的桩尖结构。当选用活瓣桩靴时,砂性土地基宜采用尖锤形,黏性土地基宜采用平底型。
(3)当实际碎石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在原位将桩管打入,补充碎石后复打一次,或在旁边补桩。6、桩身质量检测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饱和黏性土宜为 23 周,其他土为 35 周。
7、碎石桩处理软弱土地基应检验成桩及复合地基质量,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六、检验控制项目与方法
1、所用的骨料品种、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同一产地、品种、规格且连续进场的碎石,每 3000m为一批,不足 3000m时也按一批计。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及抽样试验。2、碎石桩的布置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3、碎石桩的布置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计数4、碎石桩的桩身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检验总桩数的 2,且不少于 2 根。 检验方法:桩身密度采用圆锥动力触探方法检测 , (N63.5) 自桩顶以下 2.0m开始计数。5、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检验总桩数的 2‰ 检验方法:平板荷载试验。6、碎石桩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基检验方法(振动法) 序号 检验项目 允许偏差 施工单位检验数量 检验方法 抽查 5,且不少于 5 处 1 间距 ±100mm 尺量 2 桩径 -20 抽查 5,且不少于 5 根 尺量 经纬仪或 3 垂直度 1.5 抽查 1,且不少于 3 根 吊线测桩 架倾斜度
七、总结
试验段地基处理的检测结果表明,选择碎石桩处理软土地基效果显著,在碎石桩施工之前,项目部编制了切实可行的碎石桩施工技术方案并上报驻地办和总监办审批通过,在施工前,根据施工技术方案组织了专门的施工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并上报碎石桩试桩开工报告并上报驻地办和总监办审批通过;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指导现场施工,施工完毕后,及时对现场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形成书面的碎石桩试桩总结报告,并上报监理审批。在今后的施工中,将以试桩结果指导后续碎石桩的大面积施工,并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