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写出通报这个文种的基本构成?

发布时间:2019-09-01 05:33:09

请写出通报这个文种的基本构成?

推荐回答

  通报是上级把有关的人和事告知下级的公文。通报的运用范围很广,各级党政机关和单位都可以使用。它的作用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和歪风邪气,通报应引以为戒的恶性事故,传达重要情况以及需要各单位知道的事项。通报是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经常使用的文种。其目的是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教育干部、职工群众,推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分类  1.表彰性通报。  表彰性通报,就是表彰先进个人或先进单位的通报。这类通报,着重介绍人物或单位的先进事迹,点明实质,提出希望、要求,然后发出学习的号召。  2.批评性通报  批评性通报,就是批评典型人物或单位的错误行为、不良倾向、丑恶现象和违章事故等的通报。  这类通报,通过摆情况,找根源,阐明处理决定,使人从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这类通报应用面广,数量大,惩戒性突出。  3.情况通报。  情况通报,就是上级机关把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重要情况告知所属单位和群众,让其了解全局,与上级协调一致,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克服存在的问题,开创新的局面。  这类通报具有沟通和知照的双重作用  性质  1.通报属于奖励与告诫性公文。通报承负着“表彰先进,批评错误”的任务,因而具有奖励与告诫性质,这一点不同于通知。  2.通报属于传达和告晓性公文。通报虽与通知均有传达、告晓职能,但通知是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而通报则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3.通报的发布范围,往往是在一个机关或一个系统内部使用。通报虽然具有公开“通“晓,广而”报“告之意,但发布范围仅仅限于本机关或本系统。  特点  1.告知性。  通报的内容,常常是把现实生活当中一些正反面的典型或某些带倾向性的重要问题告诉人们,让人们知晓、了解。  2.教育性。  通报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们知晓内容,它主要的任务是让人们知晓内容之后,从中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或警戒错误,引起注意,接受教训。这就是通报的教育性。这一目的,不是靠指示和命令方式来达到,而靠的是正、反面典型的带动,真切的希望和感人的号召力量,使人真正从思想上确立正确的认识,知道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  3.政策性。  政策性并不是通报独具的特点,其他公文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可是,作为通报,尤其是对表扬性通报和批评性通报来说,在这方面显得特别强一些。因为通报中的决定(即处理意见),直接涉及到具体单位、个人,或事情的处理,同时,此后也会牵涉到其他单位、部门效仿执行的问题。决定正确与否,影响颇大。因此,必须讲究政策依据,体现党的政策。  注意事项  1.行文要及时。  2.事例要真实、典型。  3.要对事件(事情)的叙述实事求是,不拔高,不贬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确保“通报”的客观性。  4.要把握分寸,无论表彰先进的通报还是批评错误的通报,评价或定性要十分准确,恰如其分。  写作结构  标题  由制发机关,被表彰或被批评的对象和文种构成。通常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少数地方和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集资问题的通报》;另外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关于给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救人的王××同志记功表彰的通报》。此外,有少数通报的标题是在文种前冠以机关单位名称,如《中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通报》;也有的通报标题只有文种名称。主要分为两种格式。  主送机关  有的特指某一范围内,可以不标注主送机关。  正文  表彰(批评)通报正文结构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表彰或批评的原因,即写清先进事迹或错误事实的经过情况,要求用叙述的手法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 第二部分,对所叙述的事实进行准确的分析,中肯的评价,做到不夸大、不缩小,使人们能从好的人和事物中得到鼓舞,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第三部分,一般是对表彰的先进或批评的错误作出嘉奖或惩处。最后还要根据通报的情况,针对现实的需要,发出号召或提出要求。  情况通报  情况通报正文结构一般有两个部分:一是被通报的情况,二是希望和要求。  一、出发点与侧重点不同。奖惩性决定重在处置,它的着眼点在于奖惩有关单位或个人,它代表了领导层的权威意志。奖功罚过是其首要目的,教育或警示他人是其次要目的。通报的目的则是使受文单位了解某一重要情况或典型事件,从而受到教育或警示。表扬性通报对被表扬的单位主要是理解上级的精神,更上一层楼;而对后进单位主要是学习受表扬单位的经验,起步前进;对一般单位主要是学先进、找差距、定措施。批评性通报,对一般单位主要是对照自己,防患于未然;对有类似问题或尚有隐患存在的单位则鸣钟警戒以根除侥幸心理。总而言之,奖惩性决定重在处置,奖功罚过;表扬批评性通报重在教育比照,或先进示范,或以儆效尤。  二、标题写法不同。表彰性决定的标题格式通常如下:“关于授予×××称号的决定”或“关于给予×××表彰的决定”,如《国务院关于授予赵春娥、罗健夫、蒋筑英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决定》。处分性决定的标题格式通常如下:“关于对××的处理决定”,如《关于对“六·二八”重大责任者××的处理决定》。决定的标题中常常含有处置性动词,诸如授予、处理、给予等动词。我们再来看看表扬批评性通报标题的实例,如《××××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柳州市壶东大桥特大交通事故的通报》、《××市卫生局关于医生汪××滥用麻醉品造成医疗事故的通报》。我们可以看出,表扬批评性通报的标题中一般不使用处置性动词。  三、正文的组成不同。奖惩性决定一般先简要叙述先进事迹或错误事实,然后写明组织的处理决定;表扬性通报与批评性通报的写法略有不同。前者的正文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概述先进事迹,表明通报发出单位对通报事项的态度。2.指出先进单位或个人的主要做法经验,或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并分析事件的意义。3.提出要求和希望,号召大家学习。后者的正文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叙述错误事实经过。2.表明通报发出单位对事件的态度及处理意见。3.分析错误或事故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性。4.提出要求,警示其他单位或个人。奖惩性决定重在处置,表扬批评性通报重在宣传与教育,正文的构成自然不同。  表彰通报  1.标题:  丽水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对施国平同志予以表彰的通报  2.正文  A.叙述先进事迹  B.先进事迹的性质和意义  C.表彰决定  D.希望号召  注意事项:  表彰通报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1 A.介绍先进事迹  这一部分用来介绍先进人物或集体的行动及其效果,要写清时 间,地点,人物,基本事件过程.表达时使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只要 将事实讲清楚即可,不能展开绘声绘色的描绘,篇幅也不可过长. 这段文字篇幅不长,但要素完备,事实十分清楚,体现了公文叙 事的特点.  B.先进事迹的性质和意义  这部分主要采用议论的写法,但并不要求有严谨的推理,而是在 概念清晰的前提下,以判断为主.也要注意文字的精炼. 这部分评价性的文字,要注意措辞的分寸感和准确性,不能出现 过誉或夸饰的现象.  C.表彰决定  这部分写什么会议或什么机构决定,给予表彰对象以什么项目的 表彰和奖励. 如果表彰的是若干个人,或者有具体的奖励项目,可分别列出, 这部分在表达上的难度不大,要注意的主要是清晰,简练,用词精当 的问题.  D. 希望号召.  这是表彰通报必须要有的结尾部分, 用来提出希望, 发出号召.希望号召部分表述的是发文的目的,也是全文的思想落脚 点,要写得完整,得体,富有逻辑性.  批评通报  批评通报是针对某一错误事实或某一有代表性的错误倾向而发布 的通报,有针砭,纠正,惩戒的作用.  1.标题 批评通报的标题不一定要出现"批评"两个字。  2.正文 正文结构:  A.错误事实或现象  B.错误性质或危害性的分析  C.惩罚决定或治理措施  D.提出希望要求  批评通报也分为四个部分。  1.错误事实或现象。 如果是对个人的错误进行处理的通报,这部分要写明犯错误人的 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所在单位,职务等,然后是对错误事实的叙述, 要写得简明扼要,完整清晰. 如果是对部门单位的不良现象进行通报,这部分将要占较大的篇 幅,如《国务院关于一份国务院文件周转情况的通报》 ,将广东省政府 用七十天时间才将国务院一份文件转发下去,而广州市政府又用了一 百多天才将这份文件转发到各个区县的情况, 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 占全文篇幅的一多半. 如果是针对普遍存在的某一问题进行通报,这部分要从不同地 方,不同单位的许多同类事实中,选择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进行综合叙 述,如《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报 (立即刹住用公款请客送礼, 吃请受礼的歪风)》 ,综合叙述了上海,长沙若干单位请客送礼,吃请 受礼的事实,列举了大量的统计数字.  2.错误性质或违害性的分析。 处理单一错误事实的通报,这部分要对错误的性质,违害进行分 析,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短. 对综合性的不良现象或问题进行通报,这部分的分析性文字可能 要复杂一些。  3.惩罚决定或治理措施。 对个人单一错误事实进行处理,要写明根据什么规定,经什么会 议讨论决定,给予什么处分等. 对普遍存在的错误现象或问题,在这部分中要提出治理,纠正的 方法措施.内容复杂时,这部分可以分条列项.如中央纪委关于请客 送礼,吃请受礼的通报,就提出了五条严厉措施来制止这股歪风.这 些方法措施,跟指示的写法相似.  4.提出希望要求。 在结尾部分,发文机关要对受文单位提出希望要求,以便受文单 位能够高度重视,认清性质,汲取教训,采取措施. 通报的"要求"往往是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和警告.需概括地 提出,无需具体详尽地说明,篇幅不宜过长.不过,也不宜过于笼统. 曾见到一则批评性通报的"要求"是这样写的: "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 仅此一句,未免显得太笼统,太空泛了:从何处去"引" ,又去"戒" 什么呢?让人无法得其要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