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匠”与“传统工匠”有哪些不同

发布时间:2019-08-05 01:59:48

“现代工匠”与“传统工匠”有哪些不同

推荐回答

传统工匠

传统工匠真实的社会处境:

第一,人身依附强,社会地位低下。金文中的“百工”,是近似于奴隶的手工业劳动。后来的官府工匠中,不少来自罪犯刑徒。唐宋以后,手工业者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但“重农抑商”仍是基本国策,到元代又开始通过严格的“匠户”制度,对工匠进行中种种限制和奴役。

第二,身份世袭,职业固定。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之前,工匠都受到政府匠户和军户等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不仅职业世袭,而且一业终生,即便匠籍制度废除后,工匠职业终生和世守家业的现象仍然存在。世守家业的好处是便于技术的积累,但从中是否会诞生“工匠精神”,却是一个有待论证的问题。

第三是组织封闭,群体的话语权微小。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匠户制度和和管理工匠的职官,但是工匠自己的组织却很晚才出现。这与欧洲中世纪的行会占领城市,并在权力斗争中取得自治权很不一样,甚至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我们很难知道几个工匠的名字,更多是皇帝、政客、文人,等等。

综上,中国古代的工匠,不仅社会与政治地位低下,而且一盘散沙,这样的群体,怎么会创造出一种叫做“精神”的东西?

至于中国古代的“工匠”能够把他们的制作的东西做得足够精美,除了上述身份世袭便于技术积累之外,还在于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师效工”制度。

所谓“物勒工名”,就是每一件产品上,必须刻上工匠的名字,以便上级有关部门检验查核。所谓“工师效工”,是指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工师”会检查考核工匠的产品,出现不合格产品,工匠会被治罪,反之,产品质量好,会得到奖励。

而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崇尚简朴,反对“奇技淫巧”,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反对创新,要求墨守成规,大到修房造屋,小到制作家具玩物,都有固定程式,级别没到很高的程度,创新是不被认可的。这与中国学术解经、注经的深厚传统,可谓一脉相承。

现代工匠

清代以后,匠户制度废除,官匠散入民间,其技艺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传统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现金收入,仍然是出售农副产品:粮食、经济作物和牲畜等,说到底都是与土地打交道。中长期来看,对一个家庭来说,种什么其实都一样。不过偶尔会有一些例外,比如1984年前后,我川西老家的中药材川芎一度卖到三四十块钱一斤,一亩地可以有上万元的收入,那一年种上川芎的,激动万分,说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没有种植的擂胸顿足,痛失百年一遇的发财机会。

但这些都是“浮财”,风头过后往往贱如泥垢,一脚踩上会折本一大截。除了种地谋生,更可靠的是学一门手艺。成为一名工匠,才是不错的选择。

一直到人民公社时代,对泥水匠、木匠、雕匠、解匠和石匠都是另册管理,不过时松时紧。他们被称为“五匠人员”,是农村生活经常需要的,学的人也最多。

不过每个匠种对人的资质要求略有不同。对人的聪明程度要求最高的是木匠,其次是泥水匠;雕匠主要是木雕,要有很高的审美能力;“解匠”(“解”在方言中读如“改”,当年解放军攻占四川,乡人称之为“改放军”,几乎是一代人之后,才改称“解放军”)是两个人用五尺来长的大锯,将原木锯成板材的活计,属重体力活。身体瘦弱的成都诗人流沙河“文革”期间被遣回原籍金堂的木材加工厂,干了近10年解匠,累得生不如死,这种惩罚暗含的意思,仍是将工匠视为“贱业”;石匠主要是把石头加工成生活或生产工具。

最具严格师承关系的是木匠。木匠分为大木和小木,大木主要负责修造房屋,小木主要负责做木制家具。要把为数众多、各种规格、各种形状的木头加工打磨好,然后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没有三年或以上的辛苦,几乎不可能学会。因此学木匠活的,多是心思活泛的农村青年,学成之后,在主人家干活,按天取酬,供应一日三餐,晚上酒肉款待;如果人笨,师傅多不愿意收为徒弟,即便勉强满师,将来也不容易找到活干。

退而求其次可以去学泥水匠。泥水匠的工作环境不如木匠干净。但这个活与木匠比起来,要容易得多,它讲究砌墙横平竖直,砖缝看上去是一条直线,不像木匠那么繁杂。当然也有绝活,比如砌灶头,有的泥水匠做的灶头,不旺火,太耗费柴禾,而有的泥水匠做的灶头,却能让人称心如意。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