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匠”与“传统工匠”有哪些不同

发布时间:2019-08-05 01:59:48

  现代工匠灰飞烟灭

  上述五匠人员更重要的身份是农民。他们干五匠的活,多半是在农闲时期,农忙时节,主人家也不大会安排修房造屋做家具等等。在人民公社时代,五匠人员从事五匠劳作,多在农闲时节,农忙时候不服从生产队安排,非但挣不到公分,而且要受到处罚,折中的办法是向生产队缴纳现金。

  改革开放后的那些年,没有这些限制了,经济迅速发展,五匠人员的活动范围不再限于本乡本土,一些人到城里、到外地去承包工地,很快成了包工头。

  第一批包工头主要是泥水匠。这是因为,城里的土木工程已经使用动力设施,木匠的重要性下降了,而泥水匠的需求无比强劲,泥水匠的地位脱颖而出,其中头脑灵活的摇身一变成为管理者或承包商。第一批百万富翁,多是泥水匠出身。这批人中的极少数,如果没有被市场淘汰,幸存下来的后来多拉起了建筑公司,家产巨亿的,所在多有。

  乡下的木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此前不怎么瞧得上眼的泥水匠发财致富,他们要么在家乡给农民做做门窗,要么在工地上做做模板,小日子也算过得去,上世纪90年代,一种多用途的小型电动木器加工机器迅速普及,木匠活不再需要三五年时间的训练,只需要几个月乃至更短时间就可以上手。更要命的是,现代家具厂迅速建立,产品光滑油亮,设计现代时尚,而传统实木手工家具无论从设计到做工,总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因此迅速落败。房屋建造中木料使用也大幅减少,塑钢窗和订制门,使传统木匠彻底失去市场。

  随着电动工具用于木头和石头雕刻,雕匠和石匠的传统手艺也迅速落败;电锯的到来,使开出来的木板又平又直又快,解匠也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终。

  在我的老家,老派工匠正在老去,传统手艺事实上正在消失。在更早工业化的江南一带,传统工匠的消失要更早一些,前些日子在上海朱家角古镇,我遇到一名快60岁的制匾人,他早先也是木匠出身,祖传的手艺,到他这一代就没有生意了,索性改做牌匾,他的儿子宁愿到公司里去做一个收入不高的“白领”,也不愿意继承他的祖传手艺。

  传统工匠在现代机械面前,破败得摧枯拉朽,让人回不过神来,在这种情况下,呼吁工匠精神,是在向谁喊话呢?

  任何称之为“精神”的东西,均是自由意志的产物,在这层意义上,庄子所赞许的庖丁,其分割牛肉才“技进于道”,进入精神创造的境界。当工匠的社会地位形如奴隶,不会有所谓“工匠精神”;当工匠社会地位低下,他的职业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一有机会便要脱离,怎么会有心思去创造“精神”?当对工匠工人的奖励是“以工代干”时,同样也创造不出“精神”。直至今天,高考完毕,考生报考培养高级工匠的高职院校,多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社会氛围对工匠造成的压抑,远未褪去。

以工艺品而言:

“现代工匠”是采用现代机器设备对工件进行加工。工件千篇一律,没有变化。

“传统工匠”是采用传统工艺对工件进行加工,传统工艺以手工或简单机械加工为主。

传统工艺可以根据物料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工,工件个性突出,艺术价值高。

传统工匠的很多传统手艺现在都失传了,现代工匠的话会采用电脑等新科技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