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经在当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给如今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空前的,这部文学著作为什么能百看不厌?因为他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玄奘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其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其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西游记》剧中唐僧所说的:“西天”即古印度,佛陀的故乡,就是古印度天竺国。
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向他请教后得知:戒贤法师通晓全部经论,学识渊博,在那烂陀寺主持讲经。于是,玄奖决定,西出长安前往那烂陀寺取经。他向唐朝的皇帝请求,并得到了恩准。
在一千四百多年前,从中国的长安出发,无论是丝绸之路的南线还是北线,最终都会在塔克西拉汇合,这也是东方商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由此西行,就将正式进入中亚和欧洲的区域。
位于印度古城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观的佛教寺院。收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天文、地理、技艺、医药、数学、音韵等书籍。
寺院的主持人戒贤法师已年近百岁,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被尊称为“正法藏”。据说,在当时那烂陀寺主、客僧众一万多人中,通晓20部佛经理论的有一千多人,通晓30部的有五百人,通晓50部的连玄奘在内也只有十个人。
而通晓全部经论的只有戒贤法师一人。玄奘在那烂陀寺早晚不辍地潜心钻研了五年佛教经论。最后,在公元645年时,他带着五百多夹共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真经”,回到了唐朝长安城。
在前后共18年的时间里,玄奘跋山涉水,克服了千难万险,行程二万五千多公里,游历了当时110个国家,受到了包括国王和僧侣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欢迎。这位来自大唐王朝的“唐僧”,也被公认为全印度的第一流学者。
玄奘还将自己的旅途见闻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因为,当时去往天竺(印度)就是要走出比唐朝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都把它看成是遥远的西方世界。
而从欧洲或者中亚向东方进发的商队,塔克西拉是他们眺望东土大唐王朝的第一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座小城,就是从东方进入西方,或者西方客人进入东方的一扇共同的大门。近三千年的光阴里,它是树立在欧亚大陆上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著名路标。
后来玄奘不仅把印度文字的佛经译成汉文,把我国哲学著作《老子》译成梵文,沟通中印文化,而且还把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重译为梵文,为印度人们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玄奘在弟子的协助下,译出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教经籍。
玄奘由于西行途中常受风寒,以及连年译经的劳累,健康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于公元664年(唐高宗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圆寂,享年六十三岁。
当时没有任何人将去西天取经的“苦差事” 强加于他们。取经是他们认识到解脱的必然而做出的自我决定,这就是所谓的自由。所以,在“自由”与“点化”这个矛盾中,自由占主导地位。
从这个意义讲,《西游记》讲对信仰的取向服从于人的自由选择。《西游记》是一部关于自由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