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银监会放宽存贷比计算口径 存贷比调整有哪些影响?

  6月30日银监会公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调整存贷比计算口径,支农及小微企业、金融债等六项不再纳入贷款口径,同时扩大分母,增加大额可转让存单等两项。

  什么是存贷比?

  贷存比,又称存贷比,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资产占存款负债的比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

  根据传统的货币金融学理论,商业银行首先吸收存款,然后据此发放贷款。根据这一理论,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的存款,最多只能发放75元的贷款。

  目前,在全球主要国家(地区)中,除了中国以外,包括美国、欧洲和香港等地都没有对贷存比提出明确要求。

  银监会为何要对存贷比进行限制?

  存贷款比率是商业银行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之一。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 因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谓的资金成本,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较差。因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它就会想法提高存贷比例。从银行抵抗风险的角度讲,存贷比例不宜过高。央行为防止银行过度扩张,目前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存贷比例为75%。

  在银监会公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之前,银监会就曾表示将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实行倾斜政策,调整相关存贷比,部分支持“三农”及小微企业的专项贷款将不纳入考核,但暂时不会触及现行75%的存贷比红线。

  存贷比放松有何影响?

  1、平衡资本供需,抑制通货膨胀

  事实上,内地早已出现放松存贷比的呼声。近两年银行业存款普遍外流,部分股份制银行在存贷比约束下,贷款投放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目前企业对贷款的总需求大于银行的供给,资本市场供不应求,适当提高贷款预期年化利率能够平衡资本供需,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符合市场的运行规律。

  2、控制贷款,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证商业银行流动性

  中国银行业于1995年引入存贷比,当时的政策偏好之一是通过存贷比等指标配合当时的双紧缩政策,进而抑制通胀。此前的1994年,中国CPI一度高达24.1%,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通胀水平。

  于此同时,当时银行的资金来源单一,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存款,股票融资、同业拆借、回购、各类金融债发行、货币掉期等很多眼下广为流行资金来源和流动性获得方式,要么刚刚起步,要么根本没有出现。

  所以,存贷比监管事实上起了两个作用:一是通过控制贷款,调控货币供应量,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二是通过控制贷款,保证商业银行流动性,发挥微观银行监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