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空巢老人 你们靠什么养老

  我国老人“空巢”现象严重

  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而一旦配偶去世,则家庭生命周期进入鳏寡期。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  我国老龄问题现状,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1.6%,部分省区市达到17.97%  “空巢”老人养老难在哪  一是生活保障。主要是经济方面,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目前的新农保水平还太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城市空巢老人将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意味着有房、有独立经济能力、有单独的生活空间、生活质量更高,这部分人的经济保障不是问题。因此在这方面,我们更应该关注广大农村的空巢老人。  二是日常照料服务。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这是当前应对老龄化的核心问题。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比如养老护理员,全国只有2万多人,而实际需求接近千万。  三是精神慰藉。目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主要靠家政服务员,专业的心理从业人员较少。  我国目前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尽管如此,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量仍然不足。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  现在人们看病都愿意到大医院,已经造成了三级医院人满为患,不仅看门诊要长时间排队,住院往往也没有床位。记者昨日从天津多家三级医院了解到,在大医院医疗资源本身就紧张的情况下,各大医院却还普遍存在着类似的现象,有些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已经可以回家却拒绝出院,有的病人甚至在医院一住一两年,原因是大医院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还能享受医保报销,远远强过养老院或者社区医院。  “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该怎么解决  一、政府应鼓励子女和老人就近居住  我国已明确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模式。毫无疑问,子女是照顾空巢老人的第一责任人。据悉,《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首次将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作为子女的一项义务写入地方法规。  调查显示,75.3%的人都想跟父母住在一起,但是69.4%的人由于经济原因(如住房压力大),无法实现想法。政府应该鼓励子女和老人就近居住,在给老人购房的首付、契税、贷款方面给予优惠,倡导子女关爱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  二、培养兴趣爱好,生活才不空虚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核心城区的老人中,空巢率达到70%。  “我们最大的困难不在于经费问题,而在于老年人的观念有待改进,很多为老服务无法推进。”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副局长朱建民说。  朱建民介绍,西城区老年人共有16.6万人,占总人口的20.4%。而这个数字仅仅是户籍人口,还没有包括很多外来的老年人。为更好地服务庞大的老龄人群,西城区民政局实行了生活照料服务、巡视员对接服务、心理热线及咨询室服务、文化养老服务等。  在北京什刹海一条胡同的尽头,68岁的吴占福拿着两个饭盒从一间低矮的平房出来,走到社区的配餐点,刷卡打饭,一荤一素一粥一饭一酸奶。“多亏社区给我们办了养老助老卡,每个月有200元,已经非常好了。”每天,吴占福和90多岁的母亲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散步,从来也不去活动中心参加文化活动。  什刹海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梁华说,像吴占福这样办养老助老卡的老人有2700多人,社区给他们发补贴,为他们联系了配餐、修车、修鞋、卖菜、家政等各种服务,在社区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在郊区联系了种菜的地方,让老人有事干,还能锻炼身体。从这些老人中,又发展了一些精神慰藉志愿人员,陪其他老人聊天、沟通交流、学电脑等。此外,社区还有专门的心理救助人员。  梁华说:“物质生活应该没问题了,主要还是精神生活不够丰富,很多老人感受不到老年生活的意义。”  吴玉韶认为:“改变养老观念,应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准备,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准备,还包括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最好是从年轻时就培养兴趣爱好,老的时候生活才不空虚。”  三、倡导“社区养老”  我国已经确定发展老龄事业“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全民关注”方针,社区作为空巢老人赖以生存的生活共同体,义不容辞要解决好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社区可通过志愿者与空巢老人之间结对子、爱心联系卡、—键通电话、每天有问候、每周有谈心、每月有爱心活动等方式,以及开展平常送问候、孤独送快乐、生日送礼物、生病送慰问、冬天送温暖、夏天送清凉等形式,使空巢老人得到更多关照。  对于生活不便空巢老人,社区可组织志愿者固定服务,有条件空巢家庭,通过社区聘请家政工服务,既解决自己生活难题,又帮助社区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社区养老好处多,社区与家庭的切合程度最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