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废太子 伤透心的爸爸和不听话的儿子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建立了“康乾盛世”的盛景,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但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却一再犹豫,太子被他两立两废最后也没能继承大统,这其中又隐藏着什么真相呢?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孝诚仁皇后的儿子。由于皇兄早殇,胤礽在满周岁时就被确立为皇太子。康熙把作为父亲的宠爱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从小就用心栽培。胤礽的老师是:大学士张英、张光地、熊赐履,再大一点又加了名臣汤斌,这都是有宰相之位的臣子,可见康熙的重视程度。

 

胤礽也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聪慧好学,文武兼备,精通诸子百家,熟练弓马骑射。数次监国,成绩都不错,为康熙减轻了不少负担。但太子一天天长大,康熙却还在壮年,两者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下诏废除太子。诏书的大意是:太子暴戾淫乱、辱骂朝臣、聚集党羽、奢侈暴敛、没有友爱之心、与索额图勾结,康熙在亲自诵读这封诏书时情绪激动,边读边哭,然后软禁了太子。这件事的诱因是,太子在十八阿哥去世时毫无悲伤之情,倒在河边喝酒让康熙很失望,而且太子买通康熙侍卫在晚上康熙睡着后来偷窥也让康熙火冒三丈,一气之下就废了太子。

 

废掉太子后三年,康熙气消,并且发现太子之位空着,自己的儿子兄弟们都开始不安分。而且自己对这个儿子付出了太多期盼,自己依然还是疼爱这个儿子的,就决定复立太子胤礽。再次被立为太子的胤礽却成了惊弓之鸟,生怕再次被废。他在朝中结党营私,结成太子党派,而且声势浩大,明显是想尽早登上皇位,私下里性情也是变得极为多疑残虐。

这一次,康熙是失望透顶,第二次下诏废掉太子胤礽。最后胤礽在自己五十一岁时死在了囚禁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