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关税(一)

在前几日,中美贸易战又有了新的变化,中国决定对750亿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这被认为是中国对贸易战的回应。而美国在挑起贸易战的时候,也是以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为开始的。那么,什么是关税呢。

现代的关税就是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政府设置的海关向商品出口征收的税收。而历史上的关税也差不多,也是政府设置的征税机构对通过关口的货物征收的税款。在我国的文献记载中,很早就有关税的记载了。由于我国一直是一个大陆性的国家,所以最早的关税记载都是在陆地上的关口进行征收的。这也是“关税”一词中,“关”字的由来。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关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臧文仲,臧文仲为弥补国家的财政不足,在鲁国设了16个收税的“关”。这些“关”地处交通要道,既是鲁国的国门,又是诸侯交往的必经之地,还是百姓往来的通道和商品流通的门户,所以臧文仲通过收税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利益。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能完全接受关税这一概念,根据《左传》的记载,孔子就曾批评臧文仲“不仁者三,不知者三”,认为臧文仲设关收税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之后随着时间流逝,人们也逐渐接受了关税这一概念,并把关税视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根据《史记》记载,汉朝的时候,政府就在阳关、玉门关等西北丝绸之路的主要关口,设置了关都尉或关令尹的官职,专门负责对关口进行管理。这些官员的职责包括了对进出口的商品贸易进行管理、稽查商旅和通关文牒、征收关税和市租(即市场交易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