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主要讲了四方面的内容:( )、( )、( )、( )。

发布时间:2020-07-09 00:12:21

如上

网友回答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囊(náng) 像口袋的东西。
  濒临(bīnlín)紧接,临近。
  孵化(fūhuà)昆虫、鱼类、鸟类或爬行动物的卵在一定的温度和其他条件下变成幼虫或小动物。
  神通广大:原是指佛教其法力的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相安无事:安,平安。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永无止境:止境,尽头。永远没有到头的时候。
  匍匐:爬,手足并行。
  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
  渗透: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地进入另一种事物或势力(多用于抽象事物)。
  2.作家作品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独著或与人合著论文10多篇。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3.关于克隆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本文揭示了“无性繁殖”的一种方法——克隆的奥秘,介绍了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提醒人们要严肃地考虑克隆的含义,使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二、文章脉络
  文章已用数字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什么是克隆。
  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
  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三、写作方法
  1.联系人们熟知的事物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深入浅出。如联系《西游记》中“猴毛变猴”的超现实描写说明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克隆的设想,联系植物“插条”介绍无性繁殖并从而说明什么是克隆,联系骡不能繁殖后代和大熊猎濒临绝种的事实说明克隆技术对于“扩大繁殖”和保护“濒临绝种”的意义等等,都收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使读者感到亲切。
  2.由虚而实,再由实而虚,线索清晰。全文四个部分,先从理论解释什么是克隆,再大体上按着时间顺序,由易到难地介绍克隆的实践,最后再揭示克隆的意义,使读者明确什么是克隆,如何进行克隆,怎样使克隆健康发展。无论是文章客体还是读者所形成的认识,都显得明白清晰,井然有序。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能写得这样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表现了高度的驾驭和组织丰富材料、有机结合全文的能力。
  3.语言准确、朴实而又不乏文采。文章既大量使用科学语汇,如“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系”“无性系”“卵细胞核”“囊胚细胞核”“促性腺素”“乳腺细胞”“换核卵”等,显得科学、严谨、准确;又大量使用通俗朴实的语汇,如“来自一个祖先”“猴毛变猴”“活蹦乱跳的爪蟾”“自由游泳的蝌蚪”“母马配公驴”等,显得自如、活泼、生动。有的地方还有一定的文采,如文章开头关于一系列植物无性繁殖现象的排比就是这样。
  四、问题探究
  1.阅读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说说这部分写了哪几层意思。
  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第1节):介绍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克隆,并从词源上加以解释。
  第二层(第2节):介绍动植物繁殖的两种方法。
  第三层(第3节):以小说描写内容作结。
  2.简要概括后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主要介绍和说明鲫鱼的实验过程;“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
  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从三方面写了“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并提出了涉及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3.通读课文,说说本文所用的主要说明方法。
  ⑴举例子。如“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抗胰蛋的a—1酶的母羊”。
  ⑵列数字,如“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指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英特等——笔
  者注)在1996年得到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
  ⑶作诠释。如“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
  性系”。
  ⑷作引用。如“……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
  克隆”。
  4.简要说说本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
  本文写法上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运用小标题。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这
  四部分从不同侧面来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小标题既高度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又使构思(结构)上有创意,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练习解答】
  一 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3.“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设计此题主要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在此基础上,了解事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1.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中国“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3.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的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4.课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 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设计这道练习题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推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例如:
  ⑴“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⑵“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的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⑶“……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⑷“经过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了三只小灰鼠。”
  ⑸“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⑹“……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三 文工团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不求有统一的答案;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关于克隆的争议”的内容来开展语文活动。应查阅有关克隆方面的文章资料,也可推荐这方面的文章供研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大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展开: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成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理性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同时又让人类真正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