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记者: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在读书;,但有个普遍的困惑:读来读去,效果不那么明显。 王蒙:这就看你怎么读了。首先,读书;就得理论联系实际。我一直觉得,书的魅力在于它对生活有所发现。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一个人可能在最顺利的时候,恰恰发生了一些变故,但是如果你读过辩证法,就会明了,许多人生感悟,古人早已有之。 其次,得有个多取向的思路。世界上许多事情都不是单线的,从A到B是一种思考,从,B到A又是一种思考,如果你能反复地思考、比较、对证,你对一本书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思想就会丰富许多。 记者: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阅读在现代社会的分量? 王蒙:这个问题应该与时代结合起来看。 在“五四”时期,不少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省和批判。当时,我们处于一个革命的年代,这些批判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因为抛弃了以后,民族和国家就会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历史,没有了自己的身份。 今天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地扩大我们的精神资源。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不仅不对立,反而更应该充分发掘和发扬。 记者:当前网络阅读盛行,甚至一些人认为,它迟早会代替传统阅读。您怎么看? 王蒙:我个人对读书的看法比较宽泛,网上浏览也是阅读的一种。不过,阅读纸质的书能带来更高的专注、平静和思考。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出现一些浮躁的风气,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一些人不读书,缺乏应有的风度,缺乏对事物的专注之心。如果一个人无法适当沉潜下来,读读书,你的风度、教养会打些折扣。 记者:现在人们常常谈到文化创新。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创作上您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王蒙: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我并没有说我给自己树立了这样一个目标,我要一直走在前列,或者我要怎么创造。但是有几条心得可供参考: 第一条,我的生活经验丰富。这么多年来,我积极参与了社会生活,在多方面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观感、经验。没有这些经验与阅历,恐怕也没有一个有话要说、有话想说的写作状态。 第二条,我的兴趣比较广泛。即使不完全懂的东西,也不管是大事小事,我都很感兴趣。比如说洋的兴趣有交响乐,土的兴趣比如东北的二人转,我都能接受。 第三条,要多读书,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要多读经典,经典是经过历史考验的。要读一点感到费劲的书。读书不能仅限于娱乐消遥。费劲读下来的书,往往是最有趣的,也是最有用的。 第四条,创造性是离不开个性的。有个性,你才能有创造。一个民族也是这样,正所谓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创新必须要和民族的个性结合起来,才能大放异彩。 (选自《语文学习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必须多向思考。如果在阅读中能有更多的阅读思路,必然会使自己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B.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五四”时期革命的年代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经济建设的背景下,会具有更大的作用,因而更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阅读。 C.王蒙认为只有阅读纸质的才能使人有更高的专注、平静和思考,而网络阅读由于不是真正的阅读,会使人的风度、教养大打折扣。 D.一个人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经验丰富、兴趣广泛、阅读经典和具有独特个性。只要具备了这些,就能实现创新。 2.从王蒙的回答中,概括王蒙强调读书的几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角度,请概括说说:要捉高阅读效果和作用,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1.A(B项是指“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积极意义。C项王蒙并没有认为网络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D项“必须”“只要…就”说得太绝对。) 2.读书可以使人懂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生活道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精神资源:可以提高自己的风度和教养;可以为创新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3.理论联系实际;得有个多取向的思路;要和时代结合:要沉潜下来多阅读纸质的书:多阅读经典和有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