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不倒树 司玉笙 那是双小手。那双小手捧着一本打开的教材……蛮七叔看见那本书晃到跟前,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冰冷的空气中浮起: “老师,这个拼音印错了,‘花果’注成了huagou。” “这孩子——课本上咋会错呢?!” “是错了……”课本再举,几乎碰到了他的鼻尖。 蛮七叔将眼瞪大,视线拐向被教材挡住的那张秀气的透着天真的脸。干裂粗糙的手与冻得萝卜似的手指相撞,一股凉意迅即转成了颤儿闪遍了全身——他在这儿教了近三十年的小学,还是头一次遇上学生“挑刺”,且是个女孩子。这令他很难堪:一张张简陋的“课桌”后,二十几双眼睛都亮了。 “教材上还会出错么?”蛮七叔自言自语地道。接了那教材,拿到门口处细看。看了一会儿,又查查翻得烂糊糊的字典,说:“是错了……”说罢,他便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咙。咳着,他的身子弯成了一棵树。 女孩儿叫玲子,是邻庄的。玲子每天背着个打补丁的书包早早就到了,扫地擦桌子。鞋上老沾着泥巴。 蛮七叔带了三个班的语文课,还兼班主任。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偏爱,尤其是玲子。见了玲子,心里还生成一种莫名的感觉,带出三分不安,好似欠了她什么。借口奖励,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钱都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抠出来的——他还是民办教师。 玲子上到五年级,家里人不让她上了。开学几天不见玲子的影儿,蛮七叔倒坐不住了,便买了一个书包、一杆钢笔去玲子家。 进了院,蛮七叔四下里瞅瞅,问:“玲子呢?” “下河放羊去了……”玲子娘见蛮七叔还夹着书包,脸上就起了一片红:“女孩子家,不当睁眼瞎就中,再上还不是这?” “不让她上,不怕毁了她?” “有啥法儿?光学费一个孩子一年下来就抵一只羊……” 蛮七叔说:“让她上吧,俺想想办法……” 听得一阵儿羊叫唤,大大小小七八只山羊串着对儿涌进院子。玲子进来了,手里还握着一本书! “玲子……” “老师!” 玲子娘抹了抹眼,说“快给老师磕个头……” 于是,玲子背上了新书包。 次年,玲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初中得去镇里上,蛮七叔很难再见到玲子。 又过三年,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 到了这把年纪,蛮七叔身上的老病就显山露水了,不住地兴风作浪。又赶上“民转公”,集中在县里考试,就趁着去瞧看瞧看病。 从医院出来,蛮七叔折进了一个小饭棚要碗素面。刚坐定,就听到一声“老师”在耳畔炸响。眯细了眼看,身子又那么颤了一颤。“玲子,你咋在这儿?” 玲子硬挤出个笑,说:“家里急,上完半学期就退了,在这儿帮厨……” 蛮七叔听着,张大嘴直咬,脸色都变了,半晌才说:“你是个好学生,还给俺纠正过一个错……” “老师,那不是你的错!”玲子喊,突然下跪,怀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抱着蛮七叔送她的那个书包。书包很旧了,也打上了补丁。蛮七叔不知道,书包里还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一笔不落。“老师,我欠你很多账……”“不欠,不欠,你啥都不欠……”蛮七叔慌着拉玲子,可拉不起来,自己也在剧烈的咳嗽声中矮了下去…… 从县城回去后的不久,蛮七叔在一天夜里悄然离世。他走后的第三天,他站过的讲台上又站起了一个人,那人就是玲子。 玲子就像一棵树…… 1.下列对小说情节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蛮七叔翻了字典,发现课本上的注音是错了,这时候他“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咙”,此处的“咳嗽”既说明他身体不好,也表现蛮七叔读错了字音有些内疚。 B.蛮七叔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除了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因为心中总有些不安,为没有给玲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不安。 C.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乡村小学很难有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学生,蛮七叔为乡村小学取得的成绩高兴。 D.玲子放羊时手里还拿着一本书,表明她是一个好学的孩子。而她打工时,包里的本子上还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账目,表明她记着蛮七叔对她的好,对她的希望。 E.玲子辍学,最终只做了一个乡村教师,这似乎并非是蛮七叔的希望。玲子曾是那样的聪明,却没有继续深造,小说这样的结局令人惋惜。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很重要,这篇小说传达出一个乡村学校怎样的困境,请分条列举。 3.小说为什么要把老师比喻为树?题目为“不倒树”有什么深刻含义?
网友回答
1.CE(C,蛮七叔饮酒,主要是为玲子高兴,她有出息,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当然也不排除为学校的荣誉高兴。E,玲子接过蛮七叔的教鞭,教起乡村的孩子,这没有辜负蛮七叔的希望,蛮七叔地下有知,会很欣慰。) 2.①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天冷,教室里也很冷,教室和课桌简陋,连一本好字典也没有。②学生家里穷,上不起学。有辍学现象。③学校没有学历高的老师。④老师的待遇差,因为老师少,病了还坚持工作。写出三点即可。 3.第一问:①树站立在田野上是生机勃勃的,绿意盎然的。乡村老师给乡村带来了知识,就像给荒凉的田野注入了清新的绿意,使乡村有了知识的生机。所以,用树来比喻老师是贴切的生动的。②树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会轻易倒下。乡村老师有坚韧的性格,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工作,不会轻易退缩。 第二问:题目用“不倒树”,说明乡村教师都有坚韧的品格,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工作,乐于奉献,体现了一种无私的精神。一代代乡村教师在接力,一个倒下了,更多的又像树一样挺立,继续奋斗在乡村学校的讲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