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贞观政要》)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门校尉始觉 始:才 B.便欲挠法耶 挠:扰乱 C.而生死顿殊 殊:特殊 D.臣窃为陛下惜之 惜:珍惜 2.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当”不同,两个“断”相同。 B.两个“当”相同,两个“断”也相同。 C.两个“当”相同,两个“断”不同。 D.两个“当”不同,两个“断”也不同。 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臣子之于尊极 尊极:指皇帝。 B.罚铜未为得理 得理:合乎道理。 C.德彝执议如初 执议:坚持定议。 D.陛下当即杀之 当即:应当立即。 4.“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的“以”与下列句中加粗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挠法耶 B.校尉缘无忌以致罪 C.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D.而置之以法 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 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 A.陛下如果录用那些有功的人,那就不是司法部门的决定了。 B.陛下如果录用那些有功的人,那就不是司法部门所能判决的。 C.陛下如果记取他的功劳,那就不是司法部门所能判决的。 D.陛下如果记取他的功劳,那就不是司法部门的决定了。 6.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 ] A.执法的人是国家用来在天下布置大诚信的,您的话是当时因喜怒所说出来的罢了。 B.执法的人是国家用来在天下布置大诚信的,说话的人是当时因喜怒说出来的罢了。 C.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宣布大信用的,说话的人是当时因喜怒说出来的罢了。 D.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宣布大信用的,您的话是当时因喜怒所说出来的罢了。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戴胄严正执法的一组是 [ ] ①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②误不加法者,皆死 ③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④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 ⑤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⑥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戴胄反驳封德彝对长孙无忌和监门校尉所做的判决,认为依照准律校尉不应判处死罪。 B.太宗下令重议定罪,封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戴胄驳奏认为校尉和无忌因失误犯罪,都应从轻判决。 C.朝廷大开选举,对伪造官阶资历又未自首的犯罪人,戴胄据法量刑,未按太宗的命令判其死罪。 D.太宗认为戴胄这样做是让天下人看到皇帝不讲信用,戴胄则劝导他不能因一时之怒就滥杀无辜。
网友回答
答案:C;B;D;A;C;D;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