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随笔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32:43

  阅读史铁生的《文艺随笔》,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最早喜欢起小说来,是因为《牛虻》。这书我读了总有十几遍,仿佛与书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成了故知,对他们的形象有了窃自的描画。后来看了苏联早期拍的同名电影,结果大失所望。且不说最让我难忘的一些情节影片中保留太少,单是几位主人公的形象就让我难以接受,让我感到无比陌生:“琼玛”过于漂亮了,漂亮压倒她高雅的气质;“蒙泰尼里”则太胖,太臃肿,目光也嫌太亮,不是一颗心撕开两半的情状;“牛虻”呢,更糟糕,“亚瑟”既不像书中所说的有着女孩儿般的腼腆纤秀,而“列瓦雷士”也不能让人想起书中所形容的“像一头美洲黑豹”。我把这不满说给其它的《牛虻》爱好者,他们也都说电影中这几个人的形象与他们的想象相去太远,但他们的想象又与我的想象完全不同。回家再读一遍原著,发现作者对其人物的描写很不全面,很朦胧,甚至很抽象。于是我明白了:正因为这样,才越能使作者发挥想象,越能使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把各个人物写真;反之倒限制住读者的参与,越使读者与书中人物隔膜、陌生。“像一头美洲黑豹”,谁能说得出到底是什么样呢?但这却调动了读者各自的经验,“牛虻”于是有了千姿百态的形象。这千姿百态的形象依然很朦胧,不具体,而且可以变化,但那头“美洲黑豹”是一曲鲜明的旋律……  在已有的众多艺术品类中,音乐是最朦胧的一种,对人们的想象最少限制的一种,因而是最能唤起人们的参与和创造的一种。求新的绘画、雕塑以及文学,可能都从音乐得到了启发,也不在刻意写真写实,而是着重情绪、节奏、旋律、追求音乐似的效果了。过去我不太理解抽象派绘画,去年我搬进一套新居,挺宽绰,空空的白墙上觉得似乎应当有一幅画,找了几幅看看觉得都太写实,太具体,心绪总被圈定在一处,料想挂在家里每天看它会有囚徒似的心情。于是想起了以往看过的几幅抽象派画作,当时不大懂,现在竟很想念。我想在不同的的日子里跟它们见面,它们会给我新的感觉,心绪可以像一个囚徒的改过自新。  听觉原就比视觉朦胧,因而音响比形象更能唤起广阔的想象。比听觉更朦胧的是什么?是嗅觉。将来可否有一种嗅觉交响乐呢?当然更不能叫交响乐,或许可以叫交味乐?把种种气味像音符一样地编排,幽眇或强烈地散发,会怎么样?准定美妙,浮想联翩,味道好极了!  (1)解释第一段“反之倒限制住读者的参与”一语中“反之”二字的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在看电影《牛虻》之前,小说《牛虻》中的几位主人公在他头脑中各是怎样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中,作者说“每天看它会有囚徒似的心情”。结合这一段的内容揭示作者这样说的目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两项是[  ]A.苏联影片《牛虻》中主人公的形象,与人们读同名小说对主人公形象的认定迥乎不同,这不能说明电影或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失败。B.“‘美洲黑豹’是一曲鲜明的旋律”,这个比喻是说《牛虻》中“列瓦雷士”能牵动读者的情绪,并能按自己的想象去描绘他。C.抽象派绘画是艺术朦胧的典范,它能使欣赏者浮想联翩,祛丑趋美,它能使欣赏者净化心绪,大有囚徒改过自新的体味。D.作者通过对小说、电影、音乐、绘画艺术特征的阐析,强调文艺创作应当注重意象朦胧,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空白。E.最后一段,作者对所谓“交味乐”的期盼,是反语,是讽刺,因为作者对众多艺术品类写真写实的共性持否定的态度。

网友回答

答案:略解析:   (1)人物描写面面俱到,只注重人物的具体形象,如同给生活中的真人写生(实际上没有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艺术加工)。  (2)琼玛外貌漂亮,但更突出的是高雅的气质。蒙泰里尼体态正常,目光朦胧让人难以捉摸。少年时期的牛虻(亚瑟)腼腆纤秀,成为革命者后(列瓦雷士)则形象威猛、性格剽悍。  (3)要点:意在说明太写真实,太具体的艺术品,没有留给欣赏者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难以激发欣赏者的情趣。   (4)CE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