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需加强的几个方面

发布时间:2020-07-08 22:47:19

如上

网友回答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则更多地强调实践能力的提高[7],因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8]。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上岗适应能力和换岗应变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关键性作用,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特色;必须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的创新性,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要求。
  地方院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各种专业综合竞赛、社会实践等进行统一设置,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课程实验教学是最基本的实践教学环节,然而,现在的课程实验主要是一些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固定的验证性实验,且不同课程实验之间缺少联系,这种实验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替换验证性实验,另外,整合相关课程实验,并且单独设实验课,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应该由单一课程设计向课程群设计发展,增强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学年设计的内容不要求有太大深度,但要有典型性、系统性和先进性[9]。毕业设计应紧密联系生产、联系社会,并尽可能臻于实用。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应该重视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仅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而且还可以提供各种专业课程所需的项目。(1)实施企业参与模式,企业既可以参与课程设计,也可以对现有课程提出建议,从而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与行业保持高度的同步性,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2)通过实习训练,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增强;同时,企业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10]。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更需要通过课外研究性的科学探索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训练是培养其基本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利用不同学科的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科研实践训练计划,如举办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等竞赛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使学生知识来源与能力培养多渠道、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实力、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其办学类型和层次一般定位于教学型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以教学为主,并不排除地方本科院校重视科研的育人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必须以高水平科研为支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要求很强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地方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但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高人文素质、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彭小平,郑建生.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2(6):45-46.
  [2]马海泉,胡秀荣,薛娇.对科教融合的几点认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吴培亨访谈[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0-13.
  [3]刘献君.抓住四个关键问题 加强大学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40-43.
  [4]陈元福,徐美玲.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98-101.
  [5]杨艳秋.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省思[J].教育探索,2013(7):36-39.
  [6]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2):21-27.
  [7]严丽萍.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设计中的两难问题[J].江苏高教,2013(3):85-87.
  [8]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64-167.
  [9]仲伟峰,何小溪.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37-139.
  [10]王振超.面向国际 “实战”育人——曼彻斯特大学[J].教育与职业,2014(10):104-105.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201227)和湖北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基金项(项目编号:2013B006)。

网友回答

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地方本科院校的各项工作都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但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科研氛围不浓,教师科研水平不高,人才培养质量受到限制;忽视人文教育,学生人文素质较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强等问题,本文重点探讨科研育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科研育人
  人才培养是高校生存与发展之根本。“育人为本,科研是魂”,育人是高校科研的本质特征,科研育人在高校也是无处不在的。高校科研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教师只有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的前沿,研究学科专业的最新问题,才能教给学生更多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和科研都是大学育人的手段和形式,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科学研究则是大学活力的源泉,高校教师必须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树立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将科研和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为人才培养服务[1]。然而,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育人方式相比,科研育人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内容更加全面,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科研育人”只是“研究型大学”才有的“专利”,而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科研水平低,不可能做到科研育人,甚至认为根本不需要努力去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是十分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其实,科研育人适用于不同类型高校,只是不同高校的服务对象不同,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要求不同而已[2]。地方本科院校既不同于职业院校和中小学,也不同于科研院所,地方本科院校是培养创新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科研和教学是它的两大主要职能,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应该将其放在首位,然而,科研对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科研可以丰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地方院校应该重视科研的育人作用[1]。
  提倡和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科研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是科研育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虽然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是科研育人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但这种方式仅适用于部分重点高校和少数优秀学生,而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和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是不适合的,因而,要根据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科研育人的形式。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和教学都比较薄弱,如果过分强调科研,那么就有可能对本不是很坚实的教学带来更大的冲击[2]。地方本科院校要坚持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原则,源源不断地为教学提供新思想、新素材,为人才培养服务。
  二、文化育人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文化育人。其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目标上,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成材,忽视成人;重视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忽视思想、智慧、灵魂的培育。在教育内容上,重视专业性,忽视通识性;重视知识运用,忽视自由创造;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在教育形式和手段上,重视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重视他人教育,忽视自我教育;重视共性教育,忽视个性教育[3]。重视文化教育,突出文化育人,应该引起地方本科院校的高度重视,但本文主要讨论加强人文教育,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教育要解决的是“做事”的问题,人文教育要解决的是“做人”的问题。只有“做事”的科学教育与“做人”人文教育完整地结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地方高校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和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实用性”的过度追求造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严重失调,出现了重实用轻人文、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谋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致用[4]。大学教育不仅仅是通过科学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更不是简单的制器,而是要育人。然而,许多地方本科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由,只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许多学生以功利心态取舍知识,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技能课的训练,轻视和冷落人文课程,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致使他们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必须彻底改变地方高校中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取向,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作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4]。(2)完善人文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文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建立由人文专业课与选修课、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组成的,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5]。(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专业课程教学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而且备受学生重视,同时,专业课教师又占学校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精神是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6]。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和提炼其中的人文因素、渗透人文精神,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良好的师德风范,对大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4]。(5)构建先进的大学文化体系。大学文化包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制度文化,具有艺术性和育人功能的、富有人文内涵的、以校园景观和校园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以及能够体现人文风尚的校训、校风等精神理念的健康高雅的精神文化。人文素质教育更多的是浓郁的大学文化氛围耳濡目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大学文化,是实现人文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发展的灵魂。(6)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锤炼。由于人文学科对实践能力关注较少、对动手能力要求较低,因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理念与实践相互脱节。然而,人文素质不是封闭的、静止的、纯意念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因此,不仅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将人文素质内化于心,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外化于行[5]。总之,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只有做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才能使学生既有科学素质、又富有人文精神,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