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辩论正方一辩,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
网友回答
第一,从概念内涵方面看,知足常乐是一种处世艺术,是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富足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圆熟,是人在深刻理解生活真相后的必然选择。有些人一贫如洗,却快乐美满。为什么呢?让我来看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物质/欲望。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物质消费有限,而欲望无穷大,将会怎样呢?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如果当初古人留下“知足不常乐”的成语,恐怕是要误人子弟了吧!
第二,从知足的外延来看,知足常乐让我们懂得立足现在,珍惜眼前。这里的知足,是一种明智的知足,是在对自己能力正确估价后的目标线,是对既得的人生结果的积极看待,既然已经达到了目标,实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价值。我们为何不快乐呢?知足常乐的人,吃菜汤比吃山珍海味还鲜美;知足不常乐的人,吃山珍海味却好比吃菜汤。难道对方辩友认为我们人人都应该过这种不常乐的生活?
第三,从现实意义上看,不常乐者没有好的心态。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快乐,而是一种好的心态。四面楚歌,让西楚霸王溃不成军;空城楼上古琴一曲,令司马懿自动退兵,这些何尝不是利用了心理战术,可见心态对一个人行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知足不常乐的人得到的是烦恼和忧虑,而知足常乐的人满足于所得,进而享受生活,品味快乐,这才是聪明的选择,也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因此,我们有理由坚信:知足者常乐!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快乐的,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叹息和泪水中。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快乐呢?答案就是:知足常乐。 因此我方一致认为知足常乐!谢谢! 那如果按照反方的说法,为什么儒家思想会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呢?晚清灭亡是归功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人的欲望会使一个人成功,也会使一个人失败···所以他们的思想不会流传下来。 知足常乐所说的是对现有收获的充分珍惜,对目前成果的充分享受,对现有潜力的充 分发掘,肯定目前的状态。
第四,“知足常乐”能起到开导解劝,“降火明目”的作用。记忆起“知足常乐”这几个字,就会自觉丢掉许多的俗语与贪心,使人变得更加理智与聪明对人对事,对名对利,对钱对物,目光都能看得更远,使性格豁达与大。
网友回答
1. 不提倡“知足常乐”,即既不提倡对物质层面的知足,也不提倡对精神境界、个人修养的知足。
2. 提倡“知足常乐”对社会不利。
人们对社会现状不知足,就会改进社会弊端,使社会更进步。相反,知足了之后,社会就会失去进步的源泉,从而停滞不前。
3. 提倡“知足”对绝大部分个人不利。
可以保持个人的进取之心,拼搏前进之心。而且,个人对自身工作能力、学习水平、道德情操、精神修养的不“知足”,可以促进个人提高自身素质。
对方可能立论:
1. 缩小概念。提倡有选择的“知足常乐”,即只讲在某方面应提倡“知足常乐”,对另一些不应提倡的方面视而不见,不加以阐释。
2. 偷换辩题。把知足常乐说成乐观的生活态,即知足后还不放弃对事物的追求。
3. 栽赃嫁祸。把现代社会的一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归为不知足之错。
4. 强加修饰。给知足常乐强加“适度”、“有选择”等修饰,用“提倡适度的、有选择的知足常乐”来代替“提倡知足常乐”。
辩驳:
1. 指出对方缩小概念。从全面的角度并阐述现代社会不应提倡“知足常乐”。
2. 清晰定义。“知足”是对现状感到满足,感到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进一步追求什么。而“知好”是认为现状很好。但继续追求与“知好”并不矛盾。
3. 明确逻辑。不知足不代表要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追求应用正当手段促成良性竞争,对于上述情况应用法律去规范竞争,而不应用“知足常乐”去扼杀竞争。
4. 指出对方强加出自主观意愿的修饰,而不顾提倡后的实际效果。盲目认为社会对“知足常乐”有符合他们主观意愿的理解。
sorry,我看到晚了。但愿还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