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留色枯槁,欲归心彳亍是什么意思啊,彳亍而行是什么意思?
网友回答
想想留在在这么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窘迫生活压力下,搞得人身心俱疲,没办法支撑下去了。可是想离开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63535吧?又舍不得自己十年寒窗的苦读和这么多年来为理想的苦苦奋斗,因而内心踌躇,犹豫不决。
出处:明朝袁宏道的《初度戏题》
碌碌复碌碌,浮生如转毂。帝宏匝地罗,人窘弥天狱。
堕地三十载,强半是颦戚。筭喜无十星,量愁有千斛。
十五岁以前,师傅苦拘束。朝愁日上舂,暮愁书难读。
十五岁以後,龟手事塲屋。儒中卞去头,宦网又缠足。
千眄得一官,万眄得微禄。谁知徼五斗,妻子转枵腹。
颜色低上官,肝肠枯案牍。举止动得过,憎恚若相触。
月不十回圆,酒无三朝熟。来者不可知,去者不可赎。
欲留色枯槁,欲归心彳亍。一病觉昨非,万仞遂黄鹄。
勿以径寸荣,易兹寻丈辱。
翻译:
忙忙碌碌又忙忙碌碌,浮生如转轮。皇帝宏遍地罗,人得满天监狱。落地三十年,多半是皱亲戚。计数高兴没有十颗星,估计有一千斛愁。十五岁之前,老师很拘束。朝愁天上冲,暮愁书难读。十五年以后,龟手事塲屋。儒生中卞去头,宦官网又缠脚。
千看得一官,所有看得到微薄的俸禄。谁知道边界五斗,妻子转饿肚子。颜色低上司,肝肠枯文件。举止行动得到过,憎恨愤怒如果相触。月不十回圆,酒无三朝成熟。
来的人不可能知道,去的人不可赎回。想留面色枯槁,要把心亍犹豫困惑。一个病人感觉昨天不是,万丈于是天鹅。不要用直径一寸荣,改变这些寻丈侮辱。
扩展资料:
作者文学思想
1、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
他在《与江进之尺牍》中说:"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
在《雪涛阁集序》中说:"唯识时之士,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为此,他强调文学要随时代而变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
2、文随时变的目标是存真去伪,抒写性灵。
他在《行素园存稿引》中说:"古之为文者,刊华而求质,敝精神而学之,唯恐真之不及也。"在《叙曾太史集》中,言明自己文章的特点是"真",并指出"真"就是"直写性情"。
在《叙小修诗》中,通过对袁中道诗歌的评论,强调诗文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3、所谓"性灵",能导致文章的"趣"和"韵",而它们是由"无心"或"童子之心"得来的。
他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指出,"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又说:"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他说的"性灵",是排除了"理"的感情活动,是下意识的直觉。
4、他认为民间的通俗文学正是"无闻无识"的"真声",而加以推崇。
他在《叙小修诗》《陶孝若枕中呓引》等文章里都有这方面的论述。“要以情真而语直,故劳人思妇有时愈于学士大夫,而呻吟之所得,往往快于平时。"总的看来,宏道的文艺思想颇为复杂,他的"性灵说",比其兄宗道的"学问说"影响更大。
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缚,扫除前、后七子拟古文风,变粉饰为本色,变公式为率真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但他提倡的"性灵",无视社会实践和思想理论对创作的决定意义,对他自己的创作,特别是晚期文风,产生了消极后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宏
网友回答
彳亍而行指的是慢慢的走的意思。
彳亍的汉语解释为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犹zhidao疑不定。而为连词。行为走的意思。
所以彳亍而行连在一起强调的就是慢慢走的意思。
例如:
例1、 晨曦蓝蓝雾朦朦,他沿着一条山路彳亍而行,远处山下,一座小镇依稀可见。
例2、一路上,但见农田荒芜,背盐工彳亍而行。
例3、今时人文主义的理想之“道”也早已荒草丛生,在那杳无人迹的小路上彳亍而行者实在寥寥。
扩展资料:
一、彳亍详细介内绍
彳亍,汉语词汇。
【读音】chì chù。
【释义】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犹疑不定。
【造句】
例1、陈浩然沮丧地彳亍在昏暗寂静的廊道中,哭丧着脸,心中郁闷无比。
例2、 彳亍在荫间小道上,思绪久久不能平复。
二、彳亍近义词踟蹰
踟蹰,汉语词汇。
【读音】 chí chú。
【释义】指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造句】
例1、爱心是一块竖立于森森里的路标,使徘徊踟蹰的人看到前途的光明。
例2、当我们面对挑战时,我们没有怯懦、没有退缩,更没有踟容蹰不前。我们在上帝的关爱下眺望远方,我们在自由的道路上继续前进,我们的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彳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