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书中的经典故事,孟子故事和简介
网友回答
1、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国有位老农,嫌秧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来,他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的儿子赶快跑到田边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2、以羊换牛。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看到用杀一头牛去祭祀,不忍心,把牛换成了一只羊。其实失去了祭祀的意义了。
3、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大家同样是逃跑,跑出了五十步的嘲笑跑出一百步的胆小,其实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扩展资料
书中名句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白话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白话文: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白话文: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孟子
网友回答
一、孟子的故事1、早年受教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
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2、游说齐宋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3、奔赴魏国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4、二度奔齐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5、去宋赴鲁不久,孟子便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候正是鲁平公(约于公元前322年至前302年在位)将要使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二、孟子的简介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扩展资料:《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