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什么,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有什么危害
网友回答
厄尔知尼诺现象(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 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厄尔道尼诺现象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异专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是拉尼娜现象,也叫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 反厄尔尼诺现象意指全球气候变冷。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属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网友回答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消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造成影响
太平洋中部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亿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ENSO现象,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温比常年平均温度偏高2℃左右;同时,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出现异常,热带及其他地区的天气出现异常变化;南美洲的秘鲁北部、中部地区暴雨成灾;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河河水猛涨,造成河堤多次决口;巴西东北部少雨干旱,西部地区炎热;澳大利亚东部及沿海地区雨水明显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南亚至非洲北部大范围地区均少雨干旱。
1990年初又发生ENSO前兆现象。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外,国际换日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30厘米。
中国影响
1997年至1998年的ENSO现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3至4℃,美洲地区有持续暴雨,东南亚地区则持续干旱并发生大规模的森林大火。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紧接1990-1994年发生,频密程度罕见,但规模较小。同时,ENSO带动的温暖海水,影响鱼类的成群移动,破坏珊瑚礁的生长。特别的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当年,容易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北太平洋形成威力强大的台风和飓风,例如:1997年太平洋台风季当年就曾出现十个威力达到等级最高的五级台风,在1997年太平洋飓风季也出现两个等级最高的五级飓风分别是:飓风琳达和飓风盖勒摩。
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
(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2) 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