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18:42:17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1950年8月,钱学森预购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9月中旬,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眷恋:________________萌发:________________(2)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为什么还是要回到祖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连续罗列时间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眷恋:怀念,留恋。萌发:发生,产生。(2)因为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国外虽好,但却不能为祖国作出贡献。【点拨】衬托其爱国之情,结合文义不难做答。(3)在内容上为后文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打下铺垫,在情感表达上更能突出钱学森回国意志的坚定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如果改成客观叙述不太好,因为从语气上看要弱了些,且改后“他”字会出现指代不明的情况。【点拨】认真审读题干,题干往往隐含着答题的思路、方向等重要信息。把握两点:一是铺垫,二是强调突出。同时对句式变换的效果要了解。(4)文中连续罗列时间突出了钱学森归国的迫切心情。 【点拨】课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这是明线。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突出了钱学森归国的迫切心情。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