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革传》文言文解释,求<后汉书-江革传>的全文翻译

发布时间:2020-07-09 13:46:58

《江革传》文言文解释,求<后汉书-江革传>的全文翻译

网友回答

原文
  革(人名,江革)幼(小时候)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非常)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老师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一起)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拜访)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穿)襦(短袄),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翻译
  江革很小时候就很聪明,早早就表现出写文章的才能和情思,六岁时就会写文章。江柔之(江革的父亲)所以非常赏识他,说:“这个孩子一定会振兴我们的家族。”   江革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弟弟江观一起生活在孤苦无依的贫困中,也没有老师朋友作伴,兄弟两人就互相激励,读书的精力始终没有表现出疲倦。十六岁母亲去世,他因为孝顺闻名。服孝期满,江革就和弟弟江观一起到太学,被增补为国子生,在考核中评为优秀等次.,南齐的中书郎王融、吏部(官员)谢朓对他很推崇。谢朓曾经担任皇家夜间警卫,回家时(顺路)拜访江革。当时下着大雪,(谢朓)看见江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但是沉醉于学习中不知疲倦(寒冷),叹息了很长时间,就脱下自己穿的棉衣,并亲手割下半片毡给江革作为卧具才离开。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梁书·江革传》)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柔之深( )加赏器 (2)服阕与观俱( )诣太学
   (3)还过( )江革 (4)见革弊( )絮单席
   (5)耽( )学不倦 (6)乃脱所著( )襦
   2.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3.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4.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看,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四)1.(1)很,十分 (2)都,一起 (3)看望(4)破旧 (5)入迷、专注 (6)穿
   2.不完全相同。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这是相同的;但相比之下,仲永的天资比江革更高一些,未识书具即能诗。 3.不同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4.“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

网友回答

江革,字次翁,是齐国临淄人。他从小失去父亲,和母亲一起生活。那时正逢乱世,江革背着母亲四处逃难。他们多次遇到强盗。有一次强盗想劫持江革入伙。江革哭着告诉他们说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强盗也不忍心杀他。后来辗转来到下邳居住下来。由于生活贫穷,他只好天天光着脚,靠去给人帮工来供养母亲。母亲所需的生活物品,莫不全部供给,(侍奉得非常周到)。 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语译:建武末年,他与母亲一起回到故乡。每至岁时,县里就清理户口,江革认为母亲老年老难行,又害怕她坐牛车和马车行走时摇动颠簸,就自己驾辕拉车,不用牛马。因此乡里称他为“江巨孝”。采纳 O(∩_∩)O谢谢~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