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复部将杀人于颍川①,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为其所陷,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姊子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②,执金吾③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十) [注]①颍川:古郡名,在今河南省。②酒醪:好酒。醪,音l2o,酒酿。③执金吾:督巡首都及周围地区的长官。贾复当时任此职。(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①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②卒有变,足以相当[ ]A.①x
拘囚 ②d1ng对付B.①j
逮捕 ②d1ng抵挡C.①x
逮捕 ②d3ng对付D.①j
拘囚 ②d3ng抵挡(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见恂,必手剑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剑杀)B.卒有变,足以相当。(通“猝”,突然)C.恂遣谷崇以状闻。(让……知道)D.今日朕分之。(分开)(3)比较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复部将杀人于颍川。②恂戮之于市。③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④恂出迎于道。[ ]A.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C.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相同。D.①句和④句不同,②句和③句不同。(4)下列加粗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今天意义基本相同的是[ ]A.复以为耻。B.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C.而吏士皆醉,遂过去。D.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5)以下四个句子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今见恂,必手剑之。②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③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④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贾复的部将杀了人,太守寇恂秉公执法,将那个部将逮捕,并在街市上斩首示众。B.寇恂下令给所属各县,准备好丰盛的食物,预备好酒,以招待贾复的将士,是为了向贾复道歉。C.寇恂屈于贾复,是因为他能以国事为重。D.经过光武帝的调解,贾复和寇恂两人消除了误会,化解了矛盾,结成了好朋友。(7)将文中加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答案:(1)A 导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实词的注音和词义的掌握。 (2)D 导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D项中的“分”是“调解”的意思,不是“分开”。 (3)B 导解: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句①②④中的“于”都是介词,译为“在”,句③中的“于”也是介词,但应译为“对”,因此,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4)D 导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某些词语特殊含义的分辨能力。A项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不同于今天的“认为”;B项中的“左右”是“左右的人”,指贾复的部将,与今天的方位名词“左右”不同;C项中的“过去”,是一个短语,是“过境而离开”的意思,与今天的“过去”意思大不相同。 (5)C 导解;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复句中各分句间语意关系的理解。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先根据上下文认清各个复句分句间的语意关系,如①为假设关系,②为转折关系,③为顺承关系,④为顺承关系。 (6)B 导解:本题是对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文中,寇恂下令给所属各县,准备好丰盛的食物,预备好酒,以招待贾复的将士。并不是为了向贾复道歉,而是为了避免矛盾冲突。 (7)①当时新秩序刚刚建立,不太完善,军人触犯法律,大多互相包庇;②从前蔺相如不害怕秦王,却对廉颇委曲求全,是为了国家。导解:本题从形式上看是考查文言文的翻译,但真正的立足点在对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的理解上,只要能理解关键词“尚”“率”“曲”等的意思和第二句的判断句式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