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34:21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以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天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查字典、词典,解释下边加粗的词语①塞秦之冲           (  )(  )②故夫天下之所重者      (  )③而蔽山东之诸侯       (  )④而韩、魏乘之于后      (  )⑤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  )⑥委区区之韩,魏       (  )⑦韩、魏折而入于秦      (  )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译文:②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译文:3.对上下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文第一段是论述了韩、魏两国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B.上文第二段是指出韩、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祸。C.上文第一段说明秦国最嫉恨的韩、魏两国,最使范雎忧虑的是齐之刚、寿。D.上文第三段提出“厚韩亲魏”的策略,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4.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说的,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①阻塞;交通要道,②重视,③遮掩,庇护,④追逐,追击,⑤是,就是;依附,归附,⑥舍弃;小,⑦屈服  2.①越过韩国和魏国的国境,再去攻击另一国的国都,燕国和赵国抗击于其前,而韩国和魏国就会乘之于其后,这是非常危险的办法嘛!  ②豁出区区的韩、魏,使它们承当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3.C  4.D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