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克文学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34:57

阅读理解克里克文学韩少功  “克里克(click)”是弹指击键的声音,是信息高速公路上人潮奔忙的嘈杂脚步。遥想今后,购物在克里克,治病在克里克,游戏在克里克,打仗在克里克,谈情说爱也在克里克……文学当然也难逃芯片和网络的一统天下。这可以是传播技术对下一个世纪文学演变最大的制约因素。  传播技术一开始对文学的品质和功能没有太大影响,正如初创时的电影并非独立的艺术门类,不过是傻傻地用镜头记录舞台剧而已。克里克文学眼下也并非独立的文学形式,只不过是代笔代纸代书刊的一种手段,没有特别的了不起,能否与传统定义之下的文学闹分家,至少眼下还说不大准。不过,看了一些网上的文学,特别是非商业网站的一些自由创作以后,有几点印象倒是暗存心头。一是这些作品常常无固定版本和个人作者,你续一段,我添一章,他又删几行,兴之所至,信口开河,七嘴八舌,众人接力,基本上是搞群众运动。二是这些作品常常无赢利之谋,无偿发行,免费取用,与版税及稿酬以及出版利润毫无关系,纯属参与者们的自娱自乐,大体是现代出版体制之外的基层业余活动。三是这些作品常常带有多媒体特征,配声配画甚至载歌载舞,文字手段与其他视听手段混杂运用,不再是专业文人的专业文字,文字重新与声音和色彩结为一家。可以看出,这种电子网络上的自由创作亦即群体性的、非赢利的、多媒体的文学,不就是重视原始口头文学的诸多特征么?网上这些现代作为,我们的老祖宗不也差不多茹毛饮血地干过么?数得上的区别恐怕只在于:原始人那里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等现场性的“多位一体”,在漫长历史之后变成了荧光屏上远程传输的“多媒体”。添入一个“媒”字,费了我们数千年工夫。  当然,我这样说并无信而好古之意,也不认为一次最猛烈的文化革命已在网上开始,只是觉得这世界常常“旧”中有“新”,如再旧的原教旨主义,也必出自今人们新的选择新的阐释新的建构;这世界也常常“新”中有“旧”,如再新的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也无法剔净刮光自己体内旧的传统和旧的资源,包括旧而又旧的文字符号。茹毛饮血的克里克文学,只不过“新”“旧”难以截然两分的又一例证。眼下,我被告知要进入新千年,人都在变,包括长袍换西装,轿子换飞机,皇帝换总统,长寿仙丹换基因工程,如此一来文学焉能不变?但文学的内容、形式、传播技术如万花筒无论如何多变,筒内的人性和人道三原色恐怕又是变不到哪里去的。人,人啊人,只要还是既个体又群体的文化生物,就免不了人际之间沉浮冷暖的各种环境和喜怒哀乐的无限情感,就少不了表达情感的文字。这些文字有的是哈欠,有的是鲜血,当然也铁定无疑。  天不变道亦不变,人不变文亦不变。在我们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和三头六臂之前,克里克文学可能是我们有些眼熟的新面孔之一。 (1)克里克文学是指_____________的文学。(不超过30字)(2)作者所得到的关于“非商业网站的自由创作”的印象是哪三种?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①三种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24字)  ②作者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个字)(3)第三段中说“这些文字有的是哈欠,有的是鲜血,当然也铁定无疑”。这里所用到的比喻分别比喻什么?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45个字)(4)这篇《克里克文学》认为文学中最稳定的因素是什么?应如何看待“克里克文学”与“传播定义下的文学”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传统定义之下的文学闹分家”,是说对“传播定义下的文学”进行革命性变革,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手段及其所表现的人性与人道内涵上与“传统定义下的文学”完全不同。B.“添入一个‘媒’字,费了我们数千年工夫”着重说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一直渴望实现“多媒体”或克里克文学创作的方式。C.本文论述传播技术影响下的文学在创作方式方法上有所革新,文学的本质内涵等可能并无变更。D.作者善于用活泼无拘的文字和微讽有致的笔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用看似随意漫谈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严肃、辩证的思考。

网友回答

答案:略解析:   (1)要点:①在电子网络传播技术影响下②文学创作方式③向多媒体方向革新  (2)①版本不定,群体创作;不谋赢利,自求娱乐;非专业化,多媒体式。②非商业网站自由创作重现口头文学诸多特征,但确是一种历史性超越。  (3)“哈欠”比喻没有情感或情感淡薄;“鲜血”比喻能打动人的、情感强烈的文字。  (4)文学中最稳定的因素是人性与人道。(“如何看待”略,意思对即可)   (5)B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