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好奇心越重,生命力也就越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又常常听人说“太阳底下没新事”——人世间总是有一些差不多的事情在改头换面、不停地循环下去。
从阅读上讲,将无所不在的好奇心与探索经典的极致之美结合起来,这或许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窘境:现在常常忧虑的不是知道得太少,而是知道得太多。各种信息太多了,什么网络小报广播电视杂志书籍——连风里都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视听已经被严重堵塞,五官负担大大超载。这一切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因为既没有时间也反应不及,各种参照实在太多了。
所以一度跟什么隔绝,把窗户关上不但不是坏事,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如果想做一个保有巨大创造力和思悟力的人,还是需要想想这两个字:清寂。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美国那个梭罗跑到湖边林子里封闭自己的奥妙,他种地写作,想些事情,清心寡欲。这果然使他聪明了许多,比别人特殊了一些。他知道的事情都是城里人闹市中人所不知道的,而那些人知道的,大致都是一些重复了无数遍的东西,所有那一切都登在报上印在书上,知不知道、早一点知道晚一点知道都无大碍。
他在林子里,读报纸不方便了,口耳相传的声音没了,心思容易集中。更要紧的是,他开始考虑一些更大更遥远的问题了。也就是说,他的心里装上了大事。
再比如美国的女诗人狄金森,一辈子没怎么走出她的房子多远。她死后,人们从她的抽屉找出了一沓沓的诗稿,这才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女诗人。她的思维所抵达的角落,是当年好多辉煌一时的人物所不能够抵达的。她穿越的思维空间,是那些双脚印满了欧亚大陆的人也难以想象的。她靠了什么?不过是与世隔绝,不过是封闭自己,不过是两个字:清寂。
但是这样说,只是道出了一个方面的道理,并不一定是要人人都走这样的极端。因为从另一方面看,一些激烈参与社会生活、推动社会波澜的人,也有高屋建瓴的气魄,有力挽狂澜的力量。像雨果,常在国会演讲,参与党派斗争,被流放等等,结果也是一个精神和文学的巨人。他到了晚年过生日的时候,总理探望,民众在阳台下彻夜不眠地游行。他去世的时候,棺木停放在凯旋门那儿,供民众瞻仰。怎么看雨果都是个伟大的人、巨人。这样的人常常处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漩涡里,是个看得见的显著的推动者,大参与者,一个了不起的人。
于是今天会陷入一个悖论:知道得更多好,还是稍稍闭塞更好?是尽可能地回避,还是要勇敢地投入?不知道。不过我们大致可以明白,雨果等人并没有亲临一个数字时代,如果他走进了这个时代,也一定会为信息轰炸而恐惧的——说不定他要逃得更快。
事实上,雨果如果整天在议会里演讲,整天参加革命,整天反对小拿破仑,没有被流放到那个岛上,也不会有时间写作。字要一个一个填在格子里,饭要一口一口吃,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可见即便是雨果这样的伟人,一生也有过大回避。大清寂和大热闹肯定是相辅相成的。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我们当代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知道太多,热闹太多,个人时间太少,回到过去太少,阅读经典太少——挨近各种垃圾太多,时时有被掩埋的危险
网友回答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网友回答
第7段中~心里要装大事,就要回避小事,中的小事指的是什么?
网友回答
知道的太多阅读问题: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比喻义具体指什么?简要回答。(3分)
①所以,必要的时候把窗户关上....不但不是坏事,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 ②事实上也大多还是被那些粗劣不论、不挑食的好胃口...给吞下去了。 ③但是就像候鸟.. 一样,它们一会儿飞来,一会儿又消失。[来源:学|科|网Z|X|X|K]
14.文中“清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认为“清寂”会带来哪些好处?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4分)
15.本文列举梭罗、狄金森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3分)
16.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简述理由。(4分)
知道的太多阅读答案:
13.①对各种知不知道无大碍的信息持拒绝了解的态度。②对各种文字垃圾(印刷品)持无条件吸纳的态度。③各种被不断循环出版、遗弃、溶化成纸浆、再出版的文字垃圾(印刷品)。 (3分,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适当地与世隔绝,封闭自我,以集中心思学习或处理问题。好处: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保持创造力和思悟力,能考虑更遥远的大事。(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5.用梭罗跑到湖边,封闭自己,单纯的生活,去想遥远的大事,变得聪明而特殊,狄金森与世隔绝,封闭自己,使她拥有了常人无法抵及的思维深度,累积了叠叠诗稿,来阐述人能否有成就,与人能否让自己保持“清寂”相关(来阐明“清寂”至于我们人生的重要意义)。(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6.示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学会与信息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拥有“清寂”时光,做个有创造力和思悟力的人。(1)同意。如果自己不主动去争取“清寂”,不能拥有个人时间,让自己保持独立,很可能被各种垃圾信息掩埋,最终一事无成。(2)不同意。信息时代不大量拥有信息,就有被淘汰的危险。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能区分信息的重要与否,并选择性地储存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