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7:56: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歌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③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1.根据文章的内容,解释第①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                                        ; (2)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 2.依作者的观点,作为歌谣的生命的重叠,在诗歌中失去主要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3.歌谣在文字产生后被记录下来,其目的是什么?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音乐舞蹈是上古人民用作抒情的主要手段。        B.最初的诗歌都是保留了歌谣的原有形式。        C.乐器产生以后,徒歌便不复存在了。        D.乐工们演奏搜集来的歌谣是为了反映百姓的心声。        E.后来的《诗经》,原先是带谱儿的乐歌。 5.根据文中的叙述,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请分类简述《诗经》中诗歌的大致内容。

网友回答

1.(1)借他人(或现成的)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2)一人作出的佳句,实际上凝结了众人的智慧。 2.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在诗中逐渐出现。 3.是作为奏乐和演唱而被记录下来的。 4.A  E 5.风:搜索来的本国和别国民歌; 雅:贵族为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山兵、打猎等作的典礼的诗 颂:向君干上献的讽谏、颂美的诗。  (意思相近即可)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