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名亭中的爱晚亭是因为谁的诗句而成名,毛主席写的《爱晚亭》诗句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0-07-09 13:44:06

我国四大名亭中的爱晚亭是因为谁的诗句而成名,毛主席写的《爱晚亭》诗句有哪些?

网友回答

长沙岳麓山爱晚亭,驰名遐迩。此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今名“爱晚亭”,其名是谁改的呢?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是:亭名“爱晚”是诗人袁枚改的。据说:袁枚访罗典(时任岳麓书院山长),罗轻其为人,不予接见。听说袁枚认为亭名“红叶”太俗,不若取“停车坐爱枫林晚”诗意改作“爱晚”,遂改。刊于1987年2月2日《华声报》上赵海洲的《爱晚亭与袁枚的诗》一文,即本此说。
  上述故事颇富传奇,流传甚广。但实际上,这是“毕冠袁戴”,真正改名者应该是毕沅,而不是袁枚。
  说爱晚亭名是毕沅改的,是罗典的《次石琢堂学使留题书院诗韵二首即以送别》诗后有一条自注:“山中红叶甚盛,山麓有亭,毕秋帆制军名曰‘爱晚’纪以诗。”据现有资料,知袁枚访问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63366166岳麓山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红叶亭的修建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晚于袁枚访问时间八年,显而易见,“爱晚”亭名不可能是袁枚所改。那么,为什么肯定说是毕沅改的呢?除了上述罗典诗的一条注以外,还因为,毕沅那时正任湖广总督,常到岳麓山爱晚亭一带游览。特别是,毕与罗有多年的交谊。他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冬游岳麓山所写的两首长律中,对罗倍加称颂,并有“旧鱼重逢要夙愿”、“精神强胜廿年前”之句。因此,揆诸情理,亭改“爱晚”者也应该是毕沅,而不是袁枚。

网友回答

没有诗句,毛泽东只是为爱晚亭题了匾额“爱晚亭”三个字。
  爱晚亭由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兴建。每年清秋时节,一亭翼然,红叶漫山。
  毛泽东求学长沙时,经常与蔡和森、萧子升、罗学瓒等友人到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后因年久失修,梁柱欹斜,行将倾圮。
  为了方便群众瞻仰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53963纪念地,李达向湖南省政府建议重修爱晚亭。省政府同意拨款一亿元(折合现在人民币约一万元),委托湖大负责重修,由蔺传新教授设计,魏永煇教授领导施工。
  为了美化爱晚亭周边环境,学校将原建于亭畔的教工宿舍拆除,另建房屋安置,并从和平斋前修一公路直达爱晚亭,又将爱晚亭的溪水按地势修建三座水塘,塘水清澈,与名亭相映照,且以水管引至校内,为当时数千师生的饮用水。
  1952年9月17日,爱晚亭整修完毕,毛泽东应李达之请,欣然题写了“爱晚亭”匾额。
  扩展资料
  综观毛泽东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支撑他的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属蓄积于胸中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毛泽东诗词在文化取向上凸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维护尊严、追求独立、寻求解放、谋求幸福伟大历程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诗词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文学作品的优秀传统,又赋予了具有时代意味的精神内涵。在毛泽东吟咏祖国河山的诗作中,这种爱国情怀表现得既直接又生动。
  “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他既乐山又乐水。毛泽东笔下的山,仪态万千、瑰伟雄奇。
  会昌山“颠连直接东溟”,昆仑山“横空出世”,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井冈山“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毛泽东笔下的水,神奇曼妙、变幻无穷。
  他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震撼于“大河上下、顿时滔滔”的静穆与凝重。他欣赏“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自然雅趣,赞美“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烟波浩渺,向往“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气壮山河的诗句,使人对伟大祖国油然而生敬意,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泽东为家乡题写了哪些“金字招牌”?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