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年前,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握了一次手。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17:49:07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一)  三十六年前,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握了一次手。  二十六年前,另一个人连真名也不能说地去了;这一个人后来知道了,精神便有些失常,不久便也去了。  他们死于同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  这一个人是个北京掏粪工人,叫时传祥。  另一个人是共和国的主席,叫刘少奇。(二)  今天,循着那渐被淡忘了的历史,记者重访时传祥的足迹,探寻他的生前身后。  偌大京城,人海茫茫,人事沧桑。  问起时传祥,一些中学生便摇头,几位大学生也双眼漠然。在崇文门路边,遇到几位老师傅。“时传祥?惊讶中便有些激动,接着,就像是述说自己的光荣一样,“知道吗,那时咱这北京也有一种‘热’,那叫‘义务掏粪热’!”  “万里、崔月犁副市长跟时传祥背过粪,万里还说自己是时传祥的‘第一大弟子’;当官的、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一回粪为光荣……知道吗?那会儿来背粪得预约!”可是,很快,老人们就又有些愤愤地,“嘿!现如今叫什么?谁还理会个背粪的……”  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些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的……  20世纪50年代,掏粪是纯体力活。背在肩上那半人多高的粪桶有十多公斤重,装满了粪便就是五十多公斤。时传祥每天掏完了再背,一天的总重量得有五吨。解放后,他掏了十七八年粪,基本上没休过节假日,右肩磨出了巴掌大一块又黑又硬的老茧!  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干好,人家不方便。”  花市下四条胡同耿大爷家厕所墙倒了,砖块掉进厕坑。时传祥卷起袖子,用手把砖一块块捞出来,用水冲干净,再把墙头垒好,把厕所清扫干净。  1958年,运粪改用汽车了。时传祥说:“咱要人不等车、车不等人、加快周转、分秒必争。”在他的带动下,原来每人每天平均背粪50桶,一下子增加到93桶。刮风下雨也是一样。  1959年10月26日,时传祥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这一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接见了代表们。刘少奇紧紧握着他的手:  “你们干劲可真足啊!再加把劲,把全市的清洁工人都带动起来嘛。”刘少奇从自己口袋里摘下一枝“英雄”牌金笔,送给时传祥,“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很快,一张国家主席与掏粪工诚挚握手交谈的照片传遍了大江南北。于是就有了“掏粪热”。  1964年12月,时传祥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国庆,时传祥被推选为北京市观礼团副团长,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解放前也背了十几年粪,却经常挨打挨骂吃不饱的时传祥动情了。至今,他的儿女们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当年讲起周总理给他夹菜劝饭这一往事时的口气和眼神……(1)作者在第一部分向读者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2)第二部分写了时传祥的哪些典型事迹?表现时传祥怎样的人格?(3)“在后来的采访中,大凡了解时传祥的,谈话多是这么‘转折’的……”中“转折”反映了什么?(4)文中的北京市市长、副市长跟时传祥背过粪,刘少奇跟时传祥握过手,周总理给他夹菜劝饭以及时传祥出席“全国群英会”,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被推选为北京市国庆观礼团副团长,这些历史事实说明了什么?这些材料同主题有什么关系?(5)“那时咱这北京也有一种‘热’,那叫‘义务掏粪热’!”反映老师傅怎样的感情?(6)“解放前也背了十几年粪,却经常挨打挨骂吃不饱的时传祥动情了”,时传祥“动”的是什么“情”?

网友回答

答案:略解析: (1)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也毁掉了共和国主席,更毁掉了我们做人的良知。在“重访精神高原”中深感主题是激烈的,思考是痛苦的,倍感“重访”“精神高原”是必要的、重要的。(2)平时每天掏粪的情形:为耿大爷家从厕坑捞砖、洗砖、垒墙;运粪改用汽车后,自我加压,提高工作效率。敬业、实在。(3)反映了那场“革命”毁灭了人的良知,善良的人们对良知的毁灭感到惋惜、气愤。(4)说明那个时代劳模受到国家重视、人民尊重,时传祥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突出主题:时代变了,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做人的道理不该变。(5)对那个时代精神的赞美,作为那个时代的人的自豪感。(6)受到社会的尊重,人民的尊重,更加热爱新社会、热爱人民,更勤奋、敬业的感情。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