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8 23:01:56
阅读《渔父》完成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6分)
屈原:
渔父:
2.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4分)
3.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4分)
4.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4分)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特点相同
C.“于物”、“见放”中“于”“见”都表被动
D.文中两个“乎”,在意义用法不相同
E、“察察”、“汶汶”、“皓皓”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1.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
2.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稳。
3.人不能凝滞于物,而应与世推移。
4.B、E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能力。本文段是屈原与渔父之间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因为渔父看见屈原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所以,才引发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人分别对屈原形象的不同看法。原文说“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原文有“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这句话译为“人们之中又有谁愿意让洁白的自身,接触到污秽的外物呢?”显然是对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回答。
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渔父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说江水如果乾净,可以洗我的帽带;江水如果脏了,可以洗我的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水的清浊决定了你是洗帽还是洗脚。水清意指太平盛世,水浊意指世道浑浊,根据世道决定进退,表明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意思是要屈原与世推移。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何故中何是什么的意思,故是原因,意思是什么原因。是以中是这个,以是因为,译为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两个词词序不同。“察察”、“汶汶”充当补语的成分,“皓皓”是充当定语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