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7-28 23:01: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臭氧层
壳是乌龟的“盔甲”。蜗牛身上背着的“房子”、大象身上的厚皮……都是它们的“盔甲”。虽然形式不同,但和古代战士身上的甲胄、现代军队装备的防弹服一样,都是保护自身的。
我们人类和万物能够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存,是否也有“盔甲”保护着呢?
地球的表面几百千米的大气层,阻挡着侵入地球的流星,它使绝大多数的流星还未到达地面就已烧光,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但是,若要称之为“盔甲”还不够格。真正称得上是地球“盔甲”的,却是在大气层中浓度只有十万分之一的臭氧层。
臭氧的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O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味的气体,重量为空气的?1.72?倍,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能,是氧气的一种不稳定的形式。在离地表15~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20~30千米的高度浓度最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臭氧层”。如果把大气中所有的臭氧全部集中起来,覆盖在地球表面也不过形成只有3毫米厚的一个层。臭氧虽很稀少,但它能有效地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UVC和UVB,而对生物无害的紫外线UVA它却一点也不吸收,全部让其到达地表。正是由于臭氧层具有这种特殊的本领,才使地球“穿”上了一层看不见的“盔甲”,构成了对付紫外线的天然屏障。
然而,对人类和生物至关重要的地球“盔甲”,现在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乘着上升气流钻入高空,与臭氧发生作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正在减少。卫星监测察明,从1969~1986年,北纬30°~60°,大气中的臭氧减少了1.7%~3%,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冬季臭氧损失约6.2%。要知道,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就增强2%。要知道,保护臭氧层,这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1.下面对这篇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说明了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B.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如何保护臭氧层的问题。
C.本文说明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臭氧层遭到破坏的情况,并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D.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2.文中第一段看起来似乎与文章没多大关系,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3.简要概括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
4.把臭氧层称为“盔甲”,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这种特殊的本领是指什么?
5.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讲究分寸,体会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作用。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填在句后的括号内。
A.表示估计 B.表示程度 C.表示限制
(1)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
(2)冬季臭氧损失约6.2%。( )
(3)对人类和生物至关重要的地球“盔甲”,现在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6.给这篇文章选择一个最佳标题,它是( )
A.臭氧层
B.地球的保护层
C.“盔甲”
D.地球的“盔甲”
1.C
2.不可以。因为这一段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臭氧层的作用。
3.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随气流进入高空,与臭氧发生作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正在减少。
4.它能有效地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
5.(1)C (2)A (3)B
6.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考查能力等级:D。
A、B、D三项概括得都不全面。文章的1-3节主要引出说明对象——臭氧层,第4节介绍了臭氧层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臭氧层的巨大作用。文章的第5节则阐述了臭氧层遭到的破坏和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
第1节是用同类作比较的方法,引出臭氧层,并以此来说明臭氧层的巨大保护作用。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不能删去。
3.本题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和概括能力,能力等级:D。
从文章最后一节可以提取到主要信息,“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乘着上升气流钻入高空,与臭氧发生作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正在减少。”可以直接摘抄,也可以适当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等级:C。
根据文章第4节最后一句:正是由于臭氧层具有这种特殊的本领,才使地球“穿”上了一层看不见的“盔甲”,构成了对付紫外线的天然屏障。可以整合出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说明文中使语言表达更加科学严谨的几种方法。
1.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
2.通过起修饰、限制性词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恰当地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如“主要、几乎、大约、一般、之一”等)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语言更加准确。
3.通过近义词的细微差别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近义词,它们之间有一些细小的差别。阅读时注意去辨析、比较,才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的“艺术”和“技术”用得十分精当。
4.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本题通过限制,修饰词语达到语言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第一句中的“之一”是限制;第二句中的“约”表示估计,不是确切数字;第三句中“严重的”则表示一种客观的程度。
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
给文章命名的方法有:
1.抓住说明对象和它的趣味性作标题。《死海不死》,标题既揭示了文章中心,又能引起读者兴趣;既有强烈的启发性,又有浓厚的趣味性。
2.用设问作标题。《什么是生态系统》,标题既包含说明对象及内容,又能起到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3.用号召性语句作标题。《向沙漠进军》,标题就可以让读者了解文章要说的内容
根据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可以拟定标题为:地球的“外套”(“盔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