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吃汤圆的作文 要有具体步骤,做汤圆的作文
网友回答
农历正月十五,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闹元宵,看灯会。
下午,奶奶拿了一盆糯米粉,放到了一只凳子上,叫我帮助她去拿住脸盆的边沿,不让脸盆动。我答应了一声,就帮奶奶把脸盆扶住了。然后,奶奶就拿来了一碗开水倒进了脸盆里,接着,她用双手用力地和起来。米粉很快就被奶奶和成了一团,脸盆边上的干粉还有许多,奶奶叫我再去拿一点水来倒进脸盆里有干粉的地方。她拿起和成的粉团往放有水和干粉的地方和了起来。不一会儿,奶奶就把一个粉团和好了。她还把脸盆边上的粉都沾在了粉团上面,再和了一下。
现在,大功告成,就等做汤圆了。
等到吃汤圆前半个小时,奶奶开始动手做了起来。我看到她从粉团上面抓了一团粉,用手搓成了一个圆柱形,然后,在中间挖了一个孔,边挖边转,那个孔渐渐变大了。接着,奶奶把剁好的肉泥放了一点进去。然后,她就把这一个汤圆收口了。我看着奶奶做的样子觉得自己也心动了,也想亲手去做汤圆。我立刻跟奶奶说了一声就动手做了起来。我像奶奶一样做着。我觉得没有自己做得没有奶奶那样容易,但是也把一个汤圆做好了。奶奶看了看说:“嗯,第一个能够做得这么好,已经不错了。”接着我又跟着奶奶做了下去。不到二十分钟,我们就把汤圆全部做好了。
接着,就是煮汤圆了。奶奶把水浇开,就放了一半汤圆下去。这时,锅子里的热气冒了起来,人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烧了几分钟,奶奶倒了两次冷水,才揭开锅盖说:“好了,现在可以盛起来吃了。”这时,我看到汤圆已经全部浮在了水面上。爸爸动手盛汤圆。他先给我盛了一碗。我却把第一碗端给了奶奶,让奶奶先吃。这时,奶奶笑得连眼睛都看不见了。然后,我接过爸爸递给我的汤圆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啊,今天的汤圆真好吃,我比平时整整多吃了一倍。
网友回答
元宵节的汤圆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年年元宵,今又元宵,元宵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个节日里点彩灯、放烟火,乐此不疲,当然最最不能少的就是吃汤圆了,汤圆代表着团圆,吃了汤圆一家人就会团团圆圆的了。
不过,今年吃的汤圆是与往常最最不同的了,因为是我做的,而且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怎么了,你不信?嘿嘿,这是最正常的反应,连我爸爸妈妈都很怀疑呢。
做汤圆之前要先揉面,只见那面粉细细的,滑滑的,白如雪,滑似绸,摸上去可舒服啦。奶奶说:“这面粉里面要先加一点油,然后放少许凉水,再放温水,这样做出来的面,不硬不软,不黏不干,正正好好。”说着就一边加水,一边揉面。大约过了10分钟,刚刚才见的细细的粉就成了面,软软的,真不愧是奶奶啊。
我剪了指甲,洗净了手,系起了白围腰,呵,活像一个“面包师”。奶奶从一大坨面中分出了一个小面团,搓了搓,接着一只手拖着面团,一只手的大拇指插进去形成一个小洞,然后一边捏一边转,渐渐地往底部捏,不一会儿,一个均匀的“面壳子”诞生了。我正聚精会神地看着,突然奶奶递过来一个面团说:“你试试。”我照着奶奶的样子,先搓再捏,可捏出来的不是一个“面壳子”,而是皮厚的“陶瓷杯”,奶奶鼓励着我说:“第一次嘛,总有失败的。”
接下来,奶奶开始放陷了。只见她拿筷子从精肉里挖了一块填补到“面壳子”里,然后一手仍托着底部,一手形成“o”字形,慢慢地往上收紧、收紧另一只手也不停地转着,当最后收成了一个“小尾巴”然后往里一按,当当当当!一个汤圆做成了。我也迫不及待地填肉、收紧。可还没收到一半,“面壳子”上就出现了一条条“皱纹”,奶奶说:“不能一下子就收紧,要慢慢地收,哪有像你这样的?”“那,这个怎么办?”我正烦恼着,奶奶又说:“给我吧,你去重新拿一个。”我疑惑地哦了一声,便瞪大着眼睛惊讶地看着奶奶接下来“妙手回春术”。奶奶把收到一半的“面壳子”张开,然后用比刚才更慢的速度收口子。哇,才一会儿,那个被我弄得“面目全非”的“面壳子”竟然“重获新生”,我惊讶得下巴都掉到地上了。
于是,经过我N次的失败,奶奶N次地使用“妙手回春术”之后,我终于终于做出了一个光滑圆润,没有“皱纹”的汤圆了。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又惊又喜。再接着,我掌握了技巧,便越做越熟练,越美观。奶奶都说我做的比她还要好了呢。
过了大约一个小时,哇,我和奶奶竟然做了一筛子的汤圆,一眼望去,就像几个胖娃娃蹲坐在那里,可爱极了,真让人想去捏一捏。
又过了半个小时,汤圆煮好了,一个个漂浮在沸腾的热水中,发出“吱吱”的响声。它们各姿各态:有的在“游泳池”里休息,有的围成一圈跳着“水上芭蕾”,有的在“窃窃私语”……有趣极了。捞出一个汤圆,光滑圆润,咬一口,里面的肉汁顿时溢满了口腔,伴随着糯米的米香味,融入其中,真是美味无穷。爸爸妈妈吃了连连叫好,我像吃了蜜似的笑着。
今年的元宵节过得真是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