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学舟的道理,庄子达生和楚人学舟原文及译文

发布时间:2020-07-11 11:46:18

楚人学舟的道理,庄子达生和楚人学舟原文及译文

网友回答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全文译
   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开始学的时候,调头、转弯、快、慢,都只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所做的没有不随自己的意愿的,于是楚人以为自己掌握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傅,用椎敲鼓(古人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径直前进,突然碰到大的险境,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入江中,舵失去操控。然而造成现在的危机的地方,难道不是前几天的小试幸运的地方吗?
  道理、提示
   1.学会一门知识或一种技术,都要下一番苦功夫;刚入门就以为掌握了一切,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
   2.学无止境,不要因为自己学了些皮毛就骄傲自满,否则会犯下大错。
   3.学习要脚踏实地,学会谦虚。不能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略有进步就妄自尊大,否则逃脱不了失败的命

网友回答

庄子达生: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事奚足弃则生奚足遗?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
  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译文:
  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通达性命之情的人,不一定要知道他所没有办法。保养形体必须先用物,物有余而形体不养者有了;有生必事先没有离开形体,形体不离而生亡的人有了。
  生之来不能拒绝,他的离去不能停止。悲伤啊!世俗的人认为养育身形便足以保存生命;而养形果不足以保存生命,那么人们为什么值得做呢!虽然不算而不可不做的人,它是免不了了。
  要想避免形成的,不如放弃世。抛弃世上就没有累,没有几则正,正是与他再生,再生就差不多了。事情怎么可以放弃生命就怎么能给?抛弃世则形不费力,给人生则精神不亏损。
  形体保全精神恢复,与天为一。天地的,万物之父母的,合则成为整体,散则成开始。形体精神不亏损,这对能改变;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楚人学舟: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然则已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译文:
  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刚转身疾徐,只有船师傅的话。于是我试着沙洲之间,所到之处无不如意,于是任命他为都驾船的技巧,立即向船师,击鼓前进,屡次侵犯在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从桨失去柁。然而,已今天的危险的,这难道不是前一天的到吗?
  扩展资料
  《楚人学舟》寓意:学习是一件持久而漫长的事情。学海无涯,最忌讳浅尝辄止,自以为是。
  《庄子达生》本篇取开头一句“达生之情者”的前两字“达生”为篇名,合乎全篇宗旨。本篇与《养生主》相类,主要是讲养生之道,环绕着凝神养气这一中心思想,运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寓。
  以及意象思维的表达方式,让人领悟其中的玄虚之理。全篇各段思想贯通一致,被认为是《庄子》中比较完整的篇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达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人学舟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