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女儿怎么死的,闻一多是怎么死的???
网友回答
闻一多的女儿夭折了
为他的女儿写了《也许——葬歌》
闻一多的长女闻立瑛,据说相当聪敏,四岁已认识不少字,只是身体一向虚弱单薄。闻一多对她怜爱之至,每天下课回来都要抽出时间陪她玩耍,孩子也深明世情,每当闻一多拿上礼帽时,就知道他要出门了,于是便喊起来。1926年暑假,闻一多在北京艺专不堪校长刘白昭的挤兑欺凌,愤然辞职南归,携病中的立瑛上路,一路折腾,等返回老家浠水时,孩子病情加重。但为了生存,闻一多又不得不离家求职,经上海潘光旦介绍,在吴淞国专立政治大学任训导长。此间,病中的立瑛经常呼唤“爸爸,爸爸……”闻一多得讯后却根本抽不出时间回家,只得寄了一张照片回家,立瑛看着照片一边叫一边哭属。就在这年的冬天,立瑛不幸夭折,至死也没有再见到她的爸爸。等闻一多赶回老家时,见到的只是一片萋萋墓草。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了这首诗。
网友回答
闻一多是被国民党特务杀死的。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
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扩展资料:
阳春三月,位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的闻家铺村,被成片的金色油菜花包围着。一幢幢红砖白墙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分布其间,构成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这里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闻一多的家乡。
闻一多,1899年生,湖北浠水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是清华新剧社、美术社的发起者,曾担任《清华周刊》总编辑及《清华学报》编辑。
1919年,闻一多参加五四爱国运动。6月,他作为清华学校学生代表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学习美术,同时继续投入大量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其间,他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1923年在国内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闻一多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并在北京大学教授外国文学。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负责艺术股工作。不久,闻一多离开部队,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外文系主任。
1928年3月,他参加《新月》杂志的编辑工作,同年秋到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他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后,他说:“五四给我的印象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地向五四宣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