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适合从政么?

发布时间:2020-08-12 16:07:17

问题补充:好多人说曹植是因为曹丕迫害才没有继承皇位的,但好像他心性放荡,好饮酒喜挥霍,本身就不是个省油的灯,是不是啊老师?

网友回答

曹植是一个大才子,其才华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广为人知。《曹植传》称其“年十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曹植31岁时写就的《洛神赋》 ,以区区900字,把一位诗人和洛水女神的爱恨怨愁渲染的如梦如幻,淋漓尽致,千秋传诵,余音绕梁。
  如此一个才子,何以在刚过不惑之年,就郁郁病逝?历代文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并把曹植之死归咎为其兄曹丕,归咎为曹丕的嫉才妒能上。其实,客观评价曹植英年早逝的原因,其自身因素是决定性的。曹植有文才,但当时的时代迫切需要的是干才,是能够继承曹操统一大业、稳定社会政治、经济的管理人才,国家的顶梁柱。而在曹植兄弟之中,具备这样才华的非曹丕莫属。曹植即使有继承王位的思想,也根本竞争不过长兄曹丕。首先,长子继承制已经深入人心,废长立幼不合规矩,曹操旧臣不会答应,老百姓也未必支持。其次,曹丕长期跟随曹操征战,学会了很多用人管理的知识,其政治才能远非曹植所能够企及的。曹植要想从政,必须遵守规矩,接受社会的约束,但他在这方面恰恰弱智。
  政治低能
  然而,曹植的悲哀还不在其政治上的低能,而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上应有的位置,反而动不动干政议政,给皇上打报告,指东划西,甚至还“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物,去忧国忧民,替天子出主意,不在其位偏谋其政。另外一个不可原谅的毛病就是纠集一伙文人,借用文学的形式,评点时政,指桑骂槐。这样以来,怎么能不触犯朝廷大忌,惹得曹丕不满,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斩除其身边的党羽,调离其政治中心首都。曹植之死,其实是自己看高了自己,自己耽误了自己。
  理想破灭
  也许,曹植生前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一迁再迁,越迁离自己的首都越远,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但是,他希望回归首都,再进朝廷的理想却始终没有破灭。所以,在他决定依鱼山为墓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墓向设计为座东朝西,而不是一般人那样座北朝南。他把墓葬面向西方,就是要面向自己的故国、故乡,面向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过的邺城、许昌和洛阳,面向魂牵梦绕的洛神之洲。

网友回答

曹植最不适合当皇帝。曹操,生多子,唯有其三子:曹丕,曹植,曹冲,能载入我们的眼帘,曹丕心狠手辣,适合从政,曹植豪放不拘小格,诗文堪称时代经典,继承了曹操的文学细胞,曹冲,从小聪明,机灵,一个曹聪称象的故事,多多少少勾起我们儿时的回忆,那时的小学课本上的曹冲,相当的厉害,那个时代的小诸葛亮,曹聪也最看好他,希望以后继承他的衣钵的是曹聪,曹聪从小就十分的机敏,发现他哥哥曹丕,心地不正,嫉妒心强,担心会加害与他,就百般的表示自己对朝政之类的事不感兴趣,让曹丕不记恨曹聪自己。
  这里说到曹冲的聪明,有一次曹操打战归来,曹操三子都听说自己父亲要回来了,就赶紧去接见,当时的城门有两个,北门和南门,曹丕和曹植都在北门等候,因为打了胜战都是从北门回来,可是等了半天不见自己父亲回来,唯独曹冲一个独自骑着马跑到南门一个独自等待,结果曹冲等到了父亲的归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很多让想加害暗杀曹操,北门人多也杂,曹冲了解自己父亲多疑,就料定父亲会从南门进,曹操一把就抱起了小儿子曹冲,问他怎么知道自己会从南门回来,而不从北门回的原因,曹冲死的早,死的也蹊跷,估计多半是被他哥害死的,听说好像是被毒蛇要死的。

网友回答

曹植心太善了,作为一个君王不能够太仁慈,尤其是在当时三国乱世的时候,曹丕比曹植心狠,其实曹植真的缺少帝王的霸气和权谋,曹植不适合做君王.

网友回答

曹植这个人,给大家普遍的印象是比较聪明,这一点大家都应该知道。但是聪明,并不代表就适合管理天下,治理一个国家,是需要谋略的,在古代,更是需要帝王之术和政治才能。作为一个文人,曹植是非常适合的,但是他作为帝王,却少了王者霸气和果敢决心。就算他当上了皇帝,也会被杀掉。以上纯属个人看法,欢迎讨论,我是高一的,平时也比较喜欢历史。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