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下一句是什么,俗语“水至清则无鱼”,居然还有下半句,究竟说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07-11 00:16:45

水至清则无鱼。。。。下一句是什么,俗语“水至清则无鱼”,居然还有下半句,究竟说了什么?

网友回答

完整地说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但是,时下总有一些人喜欢背离这句俗话的本义,以此劝人凡事不必认真,得饶人处且饶人,甚至见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当宽也宽。这就有必要议一议了。

这句俗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劝告人们待人少苛求、多宽容的积极意义。时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正确理解这句俗话的积极意义,而是把它当作“慈悲”为怀的处世哲学,在当“察” 的时候也一味宽容迁就,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和矛盾时,漠然视之,放任自流,当“老好人”。殊不知,这种“慈悲”非但不能赢得多数人的好感,换来所谓的 “人缘”,反倒容易让大家反感。因为回避问题和矛盾,纵容缺点和错误,最终必然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人们对这种不讲原则的“老好人”,怎么会发自内心的真正信服呢?

“察”,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而“至察”就超出了一定的。“察”而及时适度,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无论对同志、对部队建设,都是负责任的表现。当然,“察”要有道,一方面“察”要注意范围与重点,事关政治立场、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人品道德等原则问题,就应该细察真究,决不含糊;而对那些鸡毛蒜皮、无关宏旨、纯属个人性格方面的枝节问题,则不必“察”之过细、责之过严。另一方面,“察”要实事求是,力求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不捕风捉影,不无中生有,不夸大其辞,不无限上纲,不简单粗暴,不以权压人。总而言之,处理事情,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绝对化;对待同志,既要真诚批评帮助,又要注意团结。“察”到如此境界,自然就不会有“无徒”之忧了。

在“察”的问题上,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遇事消极应付,“难得糊涂”,当清不清、当察不察者,其举动看似宽容豁达,实则有悖职业道德要求。尤其是身处领导岗位的同志,肩负着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军队建设加快发展而带领官兵不断修正错误、不懈追求真理的神圣使命,责任和义务都要求我们既要有宽广的胸襟,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又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面前,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私情,敢于直言不讳,勇于较真碰硬。有道是,“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宽则宽、当察则察,才是领导干部应有的情怀。

网友回答

下半句是“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是充满着教育意义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太严格,如果太严格,那么他将收不到徒弟,因此在教育徒弟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对徒弟严格,相反,要懂得适当的放松,给徒弟一定的放松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当一个好师父。
  “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被很多人说过,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就是如果一片水域中的水太清澈了的话,那么水下是没有鱼类生存的。古人所说的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用现在的科学来解释就是水过于清澈,那么水下是没有什么微生物的,因为没有微生物,那水下也就没有其它的生命,自然而然鱼儿们也就没有食物来源,自然也就没法生存下去,看来古人对生活的观察也是非常细致的。
  因此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片非常清澈的水时,我们就经常会说水下是没有鱼的。而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除了首段说的意思之外,还有其它延伸的含义,这些含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这句话的一些理解,告诫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有容人之心,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我认为,除了“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之外,我们还应该记住后面的这句话,当我们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且贯彻执行后,我们也会因此而受益,毕竟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可不是随意说说的。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